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4版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14日
大中小学齐携手打造育人“同心圆”
——我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正式启动
   
  □记者唐馥娴
  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全面增强思政育人效果,教育部决定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11月7日,池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在市委党校正式启动。
  我市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市全面构建起上下贯通、横向联通、内外互通的思政育人新格局。
  高位起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面加强谋划部署,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推进全市各地各大中小学校深入挖掘思政资源,主动对接驻池高校,推动全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顺利开局、高位起步。
  两年来,我市先后3次开展大中小学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展示交流活动;举办全市思政教师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专题培训,开展全市小学道德与法治优质课展示、观摩及研讨,并派员参加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专题培训;市教体局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一线思政教师申报“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相关的教育科研课题;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牵头院校的教学导向和科研引领作用,立足我市现有的家风文化等思政教育资源,召开学术研讨会,编写好家风教材,组织宣讲团进入中小学校和社区开展优良家风文化普及教育活动;徐礼义名师工作室(高中思想政治)举办思想政治学科优质课评选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磨课、专题研修活动……
  全市各地各校结合实际进行的有益探索,为一体化建设积累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工作经验,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积极探索一体化实践新路径
  今年4月,市教体局和池州学院共同申报省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6月20日,池州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主题研讨会在贵池区百荷小区举行,就已公示拟予以立项的“池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项目的建设方案、目标、具体落脚点展开研讨;7月20日,“池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项目正式获批立项。
  11月7日,我市由市教体局、池州学院共同牵头,联合市教学研究室、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池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组、池州市十一中、贵池区教体局、安徽交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贵池区滨湖学校、池州市高中思政徐礼义名师工作室等11家成员单位共同参与,正式启动池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
  启动仪式上,安徽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组长刘新跃在主题报告上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场“接力赛”,需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强调新时代的思政课应该是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深度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广度课堂、与网络信息相结合的黏度课堂、与情感交流相结合的有温度的课堂。”
  的确如此,我市各学段学校正在为之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在小学阶段,各校积极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课程,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活教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行走”中立强国志,塑爱国魂,育报国心。以青阳县庙前镇中心小学为例,该校组织学生赴中共青阳县委旧址参观学习,通过“看、思、讲、听”进一步了解石生根等革命先辈的事迹和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青阳县委成立等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传承爱党爱国、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等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光大,并学会主动承担责任。
  在初中阶段,各校积极开展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探索建构以道德与法治这一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为核心的全学科课程育人体系。以池州市第十一中学为例,该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扩展情感教育、自我成长教育、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认识、调节情绪能力,建立并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牢记对党忠诚、涵养家国情怀、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
  在高中阶段,各校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挖掘其中的时代价值,树立“大资源观”,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效性。以石台中学为例,该校充分利用周边景区、农家乐里发生的法律纠纷,帮助学生熟悉法律对民事权利行使的合理界限的规定,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邻里关系,彰显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念。
  在大学阶段,各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大思政课”教育实效,在思政课教学、课程思政、文化思政、实践思政、数字思政、队伍思政等六个方面凝心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该院挂牌成立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池州学院)工作站,发挥教师教育优势,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抓手,从育人模式、资源供给和师资培养三个方面着手,系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研究和实践探索。
  打通界限共画育人“同心圆”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打通区域、学段、校际界限,构建起开放共融的“大思政”格局是推进此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思政课一体化建构上,要在顶层设计一体规划、育人目标一体贯通、内容教材一体设计、师资一体培养、主体一体参与、教学效果一体评价、资源一体供给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中,‘各自守好一段渠’,发挥立体化网格化的育人共同体合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刘新跃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圆心’,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统领和指挥棒,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和主要内容。”谈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对策,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池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组组长鲍红信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点是整合和优化教育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
  鲍红信表示,共同体成立后,将聚焦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难题、瓶颈,整合力量,共建共享,着力破解,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市级案例汇编、项目推动发布、同课异构教研、四库及基地建设、学术研讨”等方面发力,全力推动我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上台阶、上水平。
  “接下来,我们将立足池州本土特色,聚焦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定位,优化统筹管理协调机制、教研教学协同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用两年左右时间打造一个‘资源共享、队伍共建、人才共育,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内外互通’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协同推进我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市教体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