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1日
老家的龙泉河

  曹锦平

  龙泉河,是我老家的河,老家人叫她龙泉湾大河。因为河水由北而来,在此为香炉山阻挡,于是拐了一个大弯,向西南流去。河东是安徽东至县龙泉镇政府驻地,河西是江西鄱阳县石门街镇政府驻地。

  我家住在龙泉镇的曹村,曾经称“八里曹家”,离镇里五六里路。老人说这八里路,是从石门街算起的。石门街镇是一个有着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古镇,龙泉也有老街,但规模较小,是个大村落,直到1994年撤销原东胜乡,建立龙泉镇,镇政府驻地迁到这里才开始发展繁荣起来。

  大概从襁褓中起,耳边就不断有“龙泉湾大河”这个词。大人打开婴儿的包被、揭开小孩的被窝,一看尿了,会说:“噢嗬,来尿淌到了龙泉湾大河。”来尿,是老家的方言,意思是尿床了。所以,幼时记忆里的龙泉湾大河是与尿床有关的。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龙泉街上有供销社门市部,卖百货,还收购生猪,有时屠宰卖肉,还开有信用社办事处和油坊、挂面坊等。东至县粮食局在龙泉设有中心粮站,附近生产队交公粮、卖余粮都送到这里。

  我六七岁时,母亲就让我到龙泉街上买盐和纸烟等。龙泉供销社门市部离龙泉河不远。龙泉河上飞架着一座钢筋混凝土多拱公路大桥,像一条巨龙凌波龙泉河上,头枕着香炉山,尾巴连着石门街古镇,蔚为壮观。

  小时候我经常到桥中间看桥下的水。桥西头河岸低缓,可以下到河道亲水,有伙伴一起时,我们会走到河边,看水中闪着粼光的鱼儿和柔柔的、长长的、宽窄不一的水草在水里多姿地舞动。还有,就是在河床上拣鹅卵石,放在口袋里带回家玩。

  在龙泉大桥上游不远的地方,有一座低矮的石板桥,一色的青石、麻石条。秋冬季水位低的时候能走石板桥过河,春夏季水位一高石板桥就淹没了。我小时候曾走过这座石板桥。不知什么时候,河上的石板桥拆了。如今,只留下“老桥头”的地名。

  龙泉河水系属鄱阳湖的西河。西河是鄱阳湖的四大水系之一,发源于安徽东至县九岭岗北麓,西南流经官港、泥溪、昭潭,至龙泉入江西鄱阳县境内,过谢家滩、漳田渡、新建转东南,流经万家湖至独山汇入鄱阳湖。

  在我老家,人们是没有鄱阳湖西河这个概念的,只有龙泉湾大河,只知道龙泉湾大河最后流进了鄱阳湖,后又经鄱阳湖汇入长江。鄱阳湖西河水系一路都有不同的名字,流过泥溪,当地人就叫她泥溪河;流过昭潭,当地人就叫她昭潭河。龙泉湾大河对岸的石门街人叫她石门街大河。《增广贤文》上讲: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说起家乡,脑海里蹦出来的,多半是山水人文了。

  龙泉河处在鄱阳湖西河上中游的转换处。其上游多为山地,河谷不宽,流量变化大。龙泉镇东靠河溪万亩大畈,遍种水稻、油菜等农作物,是东至县有名的粮仓;北依香炉山,安庆至上饶的公路从山脚下绕过,地形紧要,山上至今可见战争年代留下的战壕遗迹;对岸是地势高起的石门街古镇,山川形胜,是一个关隘和水口。春夏天龙泉河水势浩大,发洪水时则浊浪翻滚,浮物众多,声势吓人;秋冬天则流水哗哗,清澈得洗人肺腑。

  但给我至为震撼的是,春夏发洪水的时候,都有大量的粗大树木或单根或扎成排,顺急流而下,放排人身穿蓑衣、手握一头带有铁钩的长杆站在木排上,左推右支,搏风打浪,仿佛骑手驱赶着万马奔腾,那份从容淡定,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据资料记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东至县有80%以上的木材,在当地森工站的组织下,通过龙泉河“放树”等方式,输送到江西潼港,上岸装船后经鄱阳湖入长江运往各地。随着山区公路运输条件的改善,这种景象早已看不到了。

  过去,龙泉河流域相对闭塞,发展经济的条件受限,当地人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砍伐林木、乱挖河沙一度十分严重,尤其是电捕河鱼屡禁不止,加上农药的过度使用,龙泉河到了几近看不到鱼虾蚌鳖的地步。那时,龙泉河秋冬季水量明显变小,春夏季脾气明显变差,水旱灾频发。后来,政府推广农村沼气、使用液化气和封山育林,生态环境压力才逐步缓解。

  进入新时代后,龙泉镇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涵养森林的同时,林下经济不断创新和发展壮大,乡亲们的生活更加富足、品质不断提高。同时,利用国家中小河流治理资金陆续实施了龙泉河防洪工程,有效提高了防洪能力。

  国内叫龙泉的地方有许多。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祥瑞与幸运的象征。龙泉之地必是山清水秀之地,必流淌出清亮亮、活泼泼的河流。

  我爱老家的山水,我爱老家的龙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