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8日
营商就是赢未来
拼经济,拼的就是营商环境。
实践证明,哪里营商环境好,企业就到哪里去,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往哪里建。城市竞争,归根结底是营商环境的竞争。
先看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池州GDP同比增长7.5%,位居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位居全省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新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197个;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6751户,同比增长19.1%。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与池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营商环境比拼正群“城”逐鹿。池州如何在这条赛道中脱颖而出,该怎么看,怎么干?
优化营商环境要有“用户思维”,注重“用户体验”。营商环境的落脚点在企业,企业也“用脚投票”。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企业视角,换位思考,想企业之所想、想企业之将想、想企业之未想。近年来,池州出台《池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创新启动证明免交、证照免带、办事免跑、政策免申、轻微免罚“五免”之城建设,营造便捷高效政务环境;开展“政策找企业”行动,实现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建立商协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使涉企政策更接“地气”……一系列举措,让企业“如鱼得水”,项目纷至沓来,政企双向奔赴的“化学反应”日益凸显。企业多起来,企业强起来,为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优化营商环境要有全员意识,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淄博烧烤出圈就是最好的佐证。“火”,靠的不只是“烤炉+小饼+蘸料”,更是营商环境。比如,政府开通烧烤专列、增设公交专线、加强市场监管,商家诚信经营,民众热情好客……正是官方、商家、民众多方联动,才造就了淄博烧烤之“火”。反观,前些年三亚宰客、青岛天价大虾、丽江殴打游客等事件,看似伤害的是消费者,实际上却大大损害了当地的城市形象。这些案例表明,优化营商环境不只是政府的工作,也是经营主体的责任,全民的事业。因此,每一个池州人都要牢固树立“我就是营商环境”的意识,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当好营商环境的参与者、建设者、推动者,为池州加分添彩,使池州更具魅力、更有吸引力。
优化营商环境要因“城”而异,凸显特色优势。地方选择企业,企业也在选择地方。特别是在各地政务环境相差不大的当下,找准与自身特色相符的差异化优势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对于池州而言,如何扬“池”所长、借梯登高呢?答案就蕴藏在生态宜居这四个字中。生态是池州最鲜明的底色,宜居就是池州特色竞争力所在。营商环境虽侧重于“商”字,但不止于“商”,宜居也是题中之义。因为,企业和人才选择一座城市,既会考虑发展优势,也会考量生活品质,宜居宜业不可分割。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下足“绣花”功夫,全面打造“最干净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看不见的美滋养看得见的美;充分挖掘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池州“颜值”更高、“气质”更好、“品质”更优,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优化营商环境要永不满足,久久为功。从发展要求看,营商环境是动态的,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升级版”,没有“终极版”。时代在发展,事物在变化,营商环境的内容也必然更新。只要市场经济存续,营商环境就存在升级空间。从培育过程看,营商环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竹子定律”告诉我们,一个地方营商环境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不断累积的结果。从竞争动向看,优化营商环境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当前,区域“你追我赶”的态势尤为激烈,容不得半点松懈。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优化营商环境要敢于比、善于比,既要纵向跟自己比,更要横向跟别人比,在比中赢得持久竞争力。
“营”在当下,方能赢得未来。这个未来,是池州的未来,也是你我的未来。
实践证明,哪里营商环境好,企业就到哪里去,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往哪里建。城市竞争,归根结底是营商环境的竞争。
先看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池州GDP同比增长7.5%,位居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位居全省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新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197个;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6751户,同比增长19.1%。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与池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营商环境比拼正群“城”逐鹿。池州如何在这条赛道中脱颖而出,该怎么看,怎么干?
优化营商环境要有“用户思维”,注重“用户体验”。营商环境的落脚点在企业,企业也“用脚投票”。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企业视角,换位思考,想企业之所想、想企业之将想、想企业之未想。近年来,池州出台《池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创新启动证明免交、证照免带、办事免跑、政策免申、轻微免罚“五免”之城建设,营造便捷高效政务环境;开展“政策找企业”行动,实现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建立商协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使涉企政策更接“地气”……一系列举措,让企业“如鱼得水”,项目纷至沓来,政企双向奔赴的“化学反应”日益凸显。企业多起来,企业强起来,为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优化营商环境要有全员意识,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淄博烧烤出圈就是最好的佐证。“火”,靠的不只是“烤炉+小饼+蘸料”,更是营商环境。比如,政府开通烧烤专列、增设公交专线、加强市场监管,商家诚信经营,民众热情好客……正是官方、商家、民众多方联动,才造就了淄博烧烤之“火”。反观,前些年三亚宰客、青岛天价大虾、丽江殴打游客等事件,看似伤害的是消费者,实际上却大大损害了当地的城市形象。这些案例表明,优化营商环境不只是政府的工作,也是经营主体的责任,全民的事业。因此,每一个池州人都要牢固树立“我就是营商环境”的意识,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当好营商环境的参与者、建设者、推动者,为池州加分添彩,使池州更具魅力、更有吸引力。
优化营商环境要因“城”而异,凸显特色优势。地方选择企业,企业也在选择地方。特别是在各地政务环境相差不大的当下,找准与自身特色相符的差异化优势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对于池州而言,如何扬“池”所长、借梯登高呢?答案就蕴藏在生态宜居这四个字中。生态是池州最鲜明的底色,宜居就是池州特色竞争力所在。营商环境虽侧重于“商”字,但不止于“商”,宜居也是题中之义。因为,企业和人才选择一座城市,既会考虑发展优势,也会考量生活品质,宜居宜业不可分割。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下足“绣花”功夫,全面打造“最干净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看不见的美滋养看得见的美;充分挖掘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池州“颜值”更高、“气质”更好、“品质”更优,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优化营商环境要永不满足,久久为功。从发展要求看,营商环境是动态的,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升级版”,没有“终极版”。时代在发展,事物在变化,营商环境的内容也必然更新。只要市场经济存续,营商环境就存在升级空间。从培育过程看,营商环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竹子定律”告诉我们,一个地方营商环境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不断累积的结果。从竞争动向看,优化营商环境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当前,区域“你追我赶”的态势尤为激烈,容不得半点松懈。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优化营商环境要敢于比、善于比,既要纵向跟自己比,更要横向跟别人比,在比中赢得持久竞争力。
“营”在当下,方能赢得未来。这个未来,是池州的未来,也是你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