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1月12日
有个地方叫灌口
《西游记》里有个二郎神,神通广大,曾降服过大闹天宫的孙大圣。这个二郎神,宋朝仁宗年间钦定认为是都江堰水工李冰的儿子。他平时领着梅山六怪住在一个叫灌口的地方,过着逍遥快活的日子。
池州秋浦河边,也有一个地方叫灌口,旁边也有一座梅山。村民说,这里以前还真供奉过二郎庙,现在只剩庙基了。
这是不是就是《西游记》里讲的那个灌口?为什么也叫灌口呢?恐怕一时间也没有谁说得清楚。但池州灌口说起来还真不简单,很有些来头,流传过不少历史趣话。
西汉设置石城县
本地旧志记载,西汉元封二年,曾设置石城县于秋浦河边的灌口石城村。传说秦始皇巡视江南时也来过这里。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灌口的历史可真是悠久了。
但在历史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却并没有见到秦汉时期池州境内标记有石城县,因此学者对“池州汉代石城说”有些怀疑。可是1980年此地采集到的秦汉时期“半两钱范”,发现的古代绳纹砖瓦、城墙脚石和水井,又让事情变得扑朔迷离。
相传,很久以前的秋浦河河宽水深,大船可以直溯上游深山幽谷。深山树高林密,可以就地造船,造好的船顺河直入长江。幽谷中则富含矿石,可供采掘冶炼,得到宝贵的铜铁。因此秋浦河两岸店铺林立、百业兴旺。这些历史信息,在灌口附近一些老地名里,比如铁店铺、铆钉街,还能看见蛛丝马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秋浦河支流清淤时,曾挖出过很大的船锚。
发达的造船、冶炼、水运事业,让灌口石城一带很早就形成热闹的“石城港”,然后被朝廷看中设置为县治,这个逻辑看起来顺理成章,于是人们对灌口汉代时就有石城县的历史,津津乐道、口口相传。
孙吴猛将镇石城
三国时,灌口石城县为孙吴领地。《三国志》记载,吴主孙权曾先后派程普、王广、韩当、黄盖、徐盛等重臣猛将镇守石城,还曾封他的儿子孙休镇守附近的虎林城。虎林城,有说就是现在的贵池乌石村,这里有水车岭,与灌口很近。
孙吴为何派猛将镇守石城?一个重要原因是想封控池州南部山区的“山越”。
山越是从哪里来的呢?据《越绝书》记载,主要是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东游会稽时迁来的越人。后来到汉武帝的时候,又从浙江福建一带迁出瓯越、闽越杂居进来。山越居住范围大约就是现在皖南这一带,主要住在高山峻岭上。到三国时,山越人数众多。现在田野考察,还可以在池州南部许多高山峻岭上看到不知哪朝哪代垒筑起来的石坝,有些学者认为这就是当年山越人建造的梯田山坝。要是不翻史册,哪里想到秦皇汉武还曾在皖南闹过这一出。
山越民风剽悍,又懂得冶炼,能制造冷兵器。这样一股力量若利用起来,造战舰、下长江,对孙吴当然构成极大威胁。袁术、曹魏都曾联络过山越夹击孙吴,所以控制乃至剿灭山越,就成为孙吴经营天下的重要举措。
最终是吴将诸葛恪,施用多种手段逼迫山越人下山入伍,并带往与石城隔江相望的皖口一带打仗消耗,从而成为山越最后的终结者,被孙权“拜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
可以想见当年这里叮叮当当不绝于耳的刀剑相击声,也可以猜想这里每块土地深处都躺有朽烂成泥的吴钩越剑。
昭明太子编《文选》
旧志记载,南北朝时梁昭明太子萧统在灌口秀山编修了《昭明文选》。
据说昭明游历此地时,特别喜食秋浦河里的鲜鱼,因此赐名此地为贵池。食鱼当然就要钓鱼,离秀山不远的琅山脚下有一湾深潭曰玉镜潭,据说就是当年昭明垂钓的地方,现为全国十大古钓台之一。清光绪《贵池县志》上记载:秋浦河玉镜潭为昭明太子垂钓处。玉镜潭有一个美丽传说,相传古时候每年四五月间,当月出东山时,常有人见“白鹅”从潭中跃出,光耀如月。
昭明太喜爱这个地方了,“爱秀山之胜”“徘徊久之”,于是就在山上建起一座楼,招揽人才编修《文选》。昭明主编的《文选》是我国第一部文学作品总集,为历代文人推崇,“《文选》烂,秀才半。”熟读了《文选》,就差不多秀才有望了。一代词宗竟是在池州编修的《文选》,这说明池州很早就是文教昌明之地,这是池州文化历史上的骄傲。为了这份骄傲,南宋淳熙年间,官署在池州的尤袤专门发动池州乡绅捐资,翻刻出池州版本的《文选》陈列于城西昭明太子庙。他在书中说:“贵池在萧梁时实为昭明太子封邑,血食千载,威灵赫然”,刻《文选》是“慰邦人所以尊事昭明之意”。
清乾隆年间,秀山山僧方略带着徒弟礼三编辑了一本《秀山志》,志中称:“秀山为秋浦旧治,梁昭明游踪所寄,文选楼在焉”,并点明“池阳有此胜迹,相较于当涂的供奉墓(即李白墓),尤为幽古。所谓地以人传,诚为秀山之幸、池人之幸。”
了解昭明在池州的历史,习文修德,传承文脉,今天我们应努力比古人做得更好。
李白吟咏《秋浦歌》
历史来到隋唐,灌口上演了更加精彩的史话。
开皇十九年,隋朝在原石城县建置了秋浦县,属宣州。其后不久,唐武德四年又在此地设立了池州。传说草创池州城的正是唐朝大将尉迟恭,现在灌口琅山崖有座国公庙就是祭祀他的。一时间,州、县两两在此。不过这个池州设立时间短促,七年后就裁撤掉了,所辖的秋浦县仍划属宣州。
隋朝立的秋浦县跨越整个唐代三百年,直到五代十国才易名贵池。名虽未改,但县治却中途迁移了。永泰元年,唐王朝为了军事斗争需要,在现在的池口复置了池州,并把所辖的秋浦县也一起搬来。搬迁的原因,应该是旧县被山洪冲毁了,民间一直有一个“水打秋浦县”的传说。这次搬迁,从地理上看不过就是把县城从秋浦河的中游搬到秋浦河的出口了,依然不离这条池州母亲河。
诗仙李白天宝年间来秋浦游历时,秋浦县简朴的县衙仍然在灌口。
李白在秋浦县,游历十分愉快,因为当地官民十分优厚他。诗仙在这里先后写下包括《秋浦歌》在内四十余首诗歌。“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秋浦旧萧索,公庭人吏稀。”这些精美的诗句让今人一窥当年绝美的风光和醇厚的风俗。
正因为秋浦县还在灌口,所以李白后来上九华山的路线,当以灌口为起点来研究,大略是:灌口—乌石(有水车岭)—黄田(有大楼山)—桃坡(有清溪河及江祖石)—姚街(有虾湖、黄山)—棠溪(有石门高,当地有名士高霁)—白沙岭—九华山。
理清楚这样一条路线,再来读李白的秋浦诗歌,如《赠崔秋浦》《清溪行》《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游秋浦白笴陂》《宿虾湖》《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对诗仙游踪就会明晰很多。
灌口秋浦县为洪水所毁,曾经的城垣街市已经湮灭于历史烟雨之中,然而“折戟沉沙铁未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村民在这里的河滩上,先后捡拾到三枚唐代铜质官印。这些珍贵文物如今摆放在文物馆里,无声倾诉着当年旧事。
鄂王挥剑斫金岩
到宋代,灌口一带又留下岳飞的故事。
史载岳飞十年抗金生涯里,曾几度来池。建炎四年,奉命收复建康之后曾率部转战皖南,直抵池州;绍兴四年,自鄂州出师抗金时曾途经池州殷家汇,并最后扎营齐山,写下《翠微亭》诗。
传说岳飞率军过殷汇白面山时,听闻山边金灯岩以金为名,便愤然挥剑斫向金灯岩,并命人削去岩峰其半。今天,金灯岩已荡然无存了,但岳元帅奋志抗金的佳话依然流传人间。
白面山,“云崖拱北如傅粉”,峰峦叠翠,是古秋浦景点之一,与附近的古石城、秀山、郎山、穿山洞、昭明钓台、玉镜潭、玉屏峰等景点,串珠联玉般闪耀于秋浦河畔。
白面山下有白面渡。传说古时候有一知县,自彭泽匆匆走来,走到黄湓时天色已黄昏,于是口占一联“黄湓黄犬吠黄昏”,可是苦思不得下联。一路东行,拂晓鸡叫时走到殷汇白面渡,猛然灵机一动,脱口而出“白面白鸡啼白昼”,传为趣谈。
英雄岳飞为抗击金兵几度来池,或是训练水军,或是屯兵休养,与池州渊源甚深,因此池州许多地方都有他的传说,这些无疑都是池州历史文化宝库中的财富,今人要好好珍视。灌口一带,除金灯岩之外,还有一个叫马草深的地方,相传是岳飞军马粮草之地。这地方还有一个“药王庙”,有人推测“药王”是“鄂王”之讹误。
展翅焕彩新时代
过去的历史已经远去,但那个叫灌口的地方依然美丽,青山绵绵,绿水悠悠。一句“泥湾府,灌口县,殷家汇是金銮殿”的俚语,尽情唱赞着这一带的好山好水。
今天的秋浦河两岸,新彩迭出。灌口附近,有旧溪村连年举办油菜花节,有珍溪村红红火火建设艾草基地;翠屏山上,披荆斩棘修通了盘山公路;玉镜潭边,星星点点办起了观光民宿;还有闻名遐迩的穿山大王洞,不断吸引着四方游客。今天,这里更是无缝接通了德上高速,飞翔的翅膀将更加有力。
灌口这片家园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文化是最深沉的力量。祈愿美丽的秋浦河两岸,借力丰厚的文化,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中,描绘更加绚丽的画卷,讲述更加精彩的故事。
池州秋浦河边,也有一个地方叫灌口,旁边也有一座梅山。村民说,这里以前还真供奉过二郎庙,现在只剩庙基了。
这是不是就是《西游记》里讲的那个灌口?为什么也叫灌口呢?恐怕一时间也没有谁说得清楚。但池州灌口说起来还真不简单,很有些来头,流传过不少历史趣话。
西汉设置石城县
本地旧志记载,西汉元封二年,曾设置石城县于秋浦河边的灌口石城村。传说秦始皇巡视江南时也来过这里。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灌口的历史可真是悠久了。
但在历史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却并没有见到秦汉时期池州境内标记有石城县,因此学者对“池州汉代石城说”有些怀疑。可是1980年此地采集到的秦汉时期“半两钱范”,发现的古代绳纹砖瓦、城墙脚石和水井,又让事情变得扑朔迷离。
相传,很久以前的秋浦河河宽水深,大船可以直溯上游深山幽谷。深山树高林密,可以就地造船,造好的船顺河直入长江。幽谷中则富含矿石,可供采掘冶炼,得到宝贵的铜铁。因此秋浦河两岸店铺林立、百业兴旺。这些历史信息,在灌口附近一些老地名里,比如铁店铺、铆钉街,还能看见蛛丝马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秋浦河支流清淤时,曾挖出过很大的船锚。
发达的造船、冶炼、水运事业,让灌口石城一带很早就形成热闹的“石城港”,然后被朝廷看中设置为县治,这个逻辑看起来顺理成章,于是人们对灌口汉代时就有石城县的历史,津津乐道、口口相传。
孙吴猛将镇石城
三国时,灌口石城县为孙吴领地。《三国志》记载,吴主孙权曾先后派程普、王广、韩当、黄盖、徐盛等重臣猛将镇守石城,还曾封他的儿子孙休镇守附近的虎林城。虎林城,有说就是现在的贵池乌石村,这里有水车岭,与灌口很近。
孙吴为何派猛将镇守石城?一个重要原因是想封控池州南部山区的“山越”。
山越是从哪里来的呢?据《越绝书》记载,主要是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东游会稽时迁来的越人。后来到汉武帝的时候,又从浙江福建一带迁出瓯越、闽越杂居进来。山越居住范围大约就是现在皖南这一带,主要住在高山峻岭上。到三国时,山越人数众多。现在田野考察,还可以在池州南部许多高山峻岭上看到不知哪朝哪代垒筑起来的石坝,有些学者认为这就是当年山越人建造的梯田山坝。要是不翻史册,哪里想到秦皇汉武还曾在皖南闹过这一出。
山越民风剽悍,又懂得冶炼,能制造冷兵器。这样一股力量若利用起来,造战舰、下长江,对孙吴当然构成极大威胁。袁术、曹魏都曾联络过山越夹击孙吴,所以控制乃至剿灭山越,就成为孙吴经营天下的重要举措。
最终是吴将诸葛恪,施用多种手段逼迫山越人下山入伍,并带往与石城隔江相望的皖口一带打仗消耗,从而成为山越最后的终结者,被孙权“拜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
可以想见当年这里叮叮当当不绝于耳的刀剑相击声,也可以猜想这里每块土地深处都躺有朽烂成泥的吴钩越剑。
昭明太子编《文选》
旧志记载,南北朝时梁昭明太子萧统在灌口秀山编修了《昭明文选》。
据说昭明游历此地时,特别喜食秋浦河里的鲜鱼,因此赐名此地为贵池。食鱼当然就要钓鱼,离秀山不远的琅山脚下有一湾深潭曰玉镜潭,据说就是当年昭明垂钓的地方,现为全国十大古钓台之一。清光绪《贵池县志》上记载:秋浦河玉镜潭为昭明太子垂钓处。玉镜潭有一个美丽传说,相传古时候每年四五月间,当月出东山时,常有人见“白鹅”从潭中跃出,光耀如月。
昭明太喜爱这个地方了,“爱秀山之胜”“徘徊久之”,于是就在山上建起一座楼,招揽人才编修《文选》。昭明主编的《文选》是我国第一部文学作品总集,为历代文人推崇,“《文选》烂,秀才半。”熟读了《文选》,就差不多秀才有望了。一代词宗竟是在池州编修的《文选》,这说明池州很早就是文教昌明之地,这是池州文化历史上的骄傲。为了这份骄傲,南宋淳熙年间,官署在池州的尤袤专门发动池州乡绅捐资,翻刻出池州版本的《文选》陈列于城西昭明太子庙。他在书中说:“贵池在萧梁时实为昭明太子封邑,血食千载,威灵赫然”,刻《文选》是“慰邦人所以尊事昭明之意”。
清乾隆年间,秀山山僧方略带着徒弟礼三编辑了一本《秀山志》,志中称:“秀山为秋浦旧治,梁昭明游踪所寄,文选楼在焉”,并点明“池阳有此胜迹,相较于当涂的供奉墓(即李白墓),尤为幽古。所谓地以人传,诚为秀山之幸、池人之幸。”
了解昭明在池州的历史,习文修德,传承文脉,今天我们应努力比古人做得更好。
李白吟咏《秋浦歌》
历史来到隋唐,灌口上演了更加精彩的史话。
开皇十九年,隋朝在原石城县建置了秋浦县,属宣州。其后不久,唐武德四年又在此地设立了池州。传说草创池州城的正是唐朝大将尉迟恭,现在灌口琅山崖有座国公庙就是祭祀他的。一时间,州、县两两在此。不过这个池州设立时间短促,七年后就裁撤掉了,所辖的秋浦县仍划属宣州。
隋朝立的秋浦县跨越整个唐代三百年,直到五代十国才易名贵池。名虽未改,但县治却中途迁移了。永泰元年,唐王朝为了军事斗争需要,在现在的池口复置了池州,并把所辖的秋浦县也一起搬来。搬迁的原因,应该是旧县被山洪冲毁了,民间一直有一个“水打秋浦县”的传说。这次搬迁,从地理上看不过就是把县城从秋浦河的中游搬到秋浦河的出口了,依然不离这条池州母亲河。
诗仙李白天宝年间来秋浦游历时,秋浦县简朴的县衙仍然在灌口。
李白在秋浦县,游历十分愉快,因为当地官民十分优厚他。诗仙在这里先后写下包括《秋浦歌》在内四十余首诗歌。“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秋浦旧萧索,公庭人吏稀。”这些精美的诗句让今人一窥当年绝美的风光和醇厚的风俗。
正因为秋浦县还在灌口,所以李白后来上九华山的路线,当以灌口为起点来研究,大略是:灌口—乌石(有水车岭)—黄田(有大楼山)—桃坡(有清溪河及江祖石)—姚街(有虾湖、黄山)—棠溪(有石门高,当地有名士高霁)—白沙岭—九华山。
理清楚这样一条路线,再来读李白的秋浦诗歌,如《赠崔秋浦》《清溪行》《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游秋浦白笴陂》《宿虾湖》《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对诗仙游踪就会明晰很多。
灌口秋浦县为洪水所毁,曾经的城垣街市已经湮灭于历史烟雨之中,然而“折戟沉沙铁未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村民在这里的河滩上,先后捡拾到三枚唐代铜质官印。这些珍贵文物如今摆放在文物馆里,无声倾诉着当年旧事。
鄂王挥剑斫金岩
到宋代,灌口一带又留下岳飞的故事。
史载岳飞十年抗金生涯里,曾几度来池。建炎四年,奉命收复建康之后曾率部转战皖南,直抵池州;绍兴四年,自鄂州出师抗金时曾途经池州殷家汇,并最后扎营齐山,写下《翠微亭》诗。
传说岳飞率军过殷汇白面山时,听闻山边金灯岩以金为名,便愤然挥剑斫向金灯岩,并命人削去岩峰其半。今天,金灯岩已荡然无存了,但岳元帅奋志抗金的佳话依然流传人间。
白面山,“云崖拱北如傅粉”,峰峦叠翠,是古秋浦景点之一,与附近的古石城、秀山、郎山、穿山洞、昭明钓台、玉镜潭、玉屏峰等景点,串珠联玉般闪耀于秋浦河畔。
白面山下有白面渡。传说古时候有一知县,自彭泽匆匆走来,走到黄湓时天色已黄昏,于是口占一联“黄湓黄犬吠黄昏”,可是苦思不得下联。一路东行,拂晓鸡叫时走到殷汇白面渡,猛然灵机一动,脱口而出“白面白鸡啼白昼”,传为趣谈。
英雄岳飞为抗击金兵几度来池,或是训练水军,或是屯兵休养,与池州渊源甚深,因此池州许多地方都有他的传说,这些无疑都是池州历史文化宝库中的财富,今人要好好珍视。灌口一带,除金灯岩之外,还有一个叫马草深的地方,相传是岳飞军马粮草之地。这地方还有一个“药王庙”,有人推测“药王”是“鄂王”之讹误。
展翅焕彩新时代
过去的历史已经远去,但那个叫灌口的地方依然美丽,青山绵绵,绿水悠悠。一句“泥湾府,灌口县,殷家汇是金銮殿”的俚语,尽情唱赞着这一带的好山好水。
今天的秋浦河两岸,新彩迭出。灌口附近,有旧溪村连年举办油菜花节,有珍溪村红红火火建设艾草基地;翠屏山上,披荆斩棘修通了盘山公路;玉镜潭边,星星点点办起了观光民宿;还有闻名遐迩的穿山大王洞,不断吸引着四方游客。今天,这里更是无缝接通了德上高速,飞翔的翅膀将更加有力。
灌口这片家园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文化是最深沉的力量。祈愿美丽的秋浦河两岸,借力丰厚的文化,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中,描绘更加绚丽的画卷,讲述更加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