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1月23日
胡润:让田野稻花飘香
  □记者徐婷
  “长势良好,过两天要降温,要加强田间管理,进行清沟理墒,及时喷施‘新美洲星’等防冻叶面肥……”1月16日一大早,胡润来到贵池区梅村镇长山村的30亩试验田里,查看小麦和油菜的生长情况。
  “这片试验田用于筛选适合本区域耐迟播的油菜品种,如果筛选出3-5个能够在10月底播种的油菜品种,可以有效缓解本区域茬口紧张和季节性劳务不足的问题。”胡润告诉记者。
  今年45岁的胡润,是池州市农业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副所长。20多年来,他持之以恒,通过科研创新,不断提高水稻的产量、品质、抗病虫水平,让田野稻花飘香。日前,胡润入选第九批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早年经历催生学农志向
  “服务‘三农’惠及桑梓”这几个大字,在胡润工作本上格外醒目。据胡润介绍,这是农科人共同的理想,而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心里就种下了这颗理想的种子。
  1978年,胡润出生在贵池区秋江街道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5人,4亩多的土地是家里主要收入来源。“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插秧时节,不仅需要忍受烈日酷暑和蚊虫叮咬,还要持续弯腰劳作,不到半天腰都快断了。”回忆起早年参与田间劳作的经历,胡润感慨地说,“我只是放假帮帮忙都吃不消,更别提年迈的父母了。”
  让胡润记忆深刻的除了父母辛苦劳作的场景,还有雨水多时霉变的红色米、水稻纹枯病等。“看着一年的辛苦成了泡影,就很难受。当时心里想,要是有办法让种地更快,种出来的粮食能更多更好就好了。”胡润说。
  早年的经历,催生了胡润立志学农的志向。1993年,在大多数同学选择城市管理、会计等专业时,胡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池州农业学校。
  深耕“三农”沃土的“田专家”
  1996年毕业后,胡润被分配到贵池区秋江农技站(原阮桥乡农技站)。农技推广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仅跟书本学理论还远远不够,于是每到农忙时节,胡润都会走村入户,一边指导村民种植水稻,一边钻研农业科技知识技能。
  “小胡老师种地有一手,以前我们是发现了病害才去除病害,他教会我们仔细观察,做到防患于未然。”
  “我们认为水稻田里应该见水,但小胡每天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稻田排水,后来粮食增产了,我们才知道其中的‘奥秘’。”
  ……
  在秋江街道村民眼里,胡润是那个挽起衣袖、裤脚,俯身在田里,观察记录农作物生长情况的“田专家”。
  2000年,胡润受邀参与省农科院一个子项目的研究——选出适合池州种植的水稻。“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农业科研项目,经过两年筛选,我从10多个品种中选出了‘香两优68’并进行推广。”让胡润记忆犹新的是,“香两优68”因其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好的特征,一经种植就受到广大农户的青睐。那次,也让他真切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此后,他决心继续深耕“三农”沃土,助农增收致富。
  随着研究的深入,胡润时常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2001年以来,他相继考取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本科和硕士。
  从2005年胡润调至贵池区农技中心从事粮油棉项目及试验示范工作,到2016年的十多年间,他每年都坚持在3月至11月的农忙时节驻村蹲点,在农业生产一线帮助解决村民遇到的问题。
  也正是常年躬身田间地头,使胡润更能了解农民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和需求,为他以后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助力再生稻绿色丰产增效
  “在胡老师的帮助下,2023年我家再生稻再生季水稻亩产达300公斤,每亩比上一年多收了40多公斤。”种粮大户叶四明在贵池区墩上街道承包了600亩地种植水稻,几年来,在胡润的指导下,实现了丰产增收。
  2016年,胡润调到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始攻关水稻轻简栽培与配套良种选育。“当时,再生稻再生季水稻亩产只有120公斤,存在很大潜力。”为了提高产量,胡润围绕再生稻绿色丰产增效,在贵池区牛头山镇牛头山村建立了230亩示范田,其中30亩试验田进行“绿肥-早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集成模式”等三种模式研究。如今,这三种模式共带动池州、安庆等地示范推广39.42万亩,实现单产增产13%,亩节本增效292.48元。
  产量上来了,要是口感能提高就更好了。为有效解决再生稻头季稻米整精米率低、食味品质不佳等问题,如今胡润正主持研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再生稻优质与丰产协同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这一课题。
  1月16日,走进贵池区明月家庭农场,600亩紫云英长势正旺。“紫云英能充当绿肥,有改良土壤、节省化肥的作用。”明月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峰介绍,“我家利用冬季闲田种植紫云英,绿肥还田后种植再生稻,不仅化肥量减少了15%左右,大米的口感也更好了,比其他使用化肥种出来的大米售价更高。”
  针对沿江流域稻区冬闲田面积大、稻田土壤肥力水平不高等问题,胡润经过研究示范发现,紫云英充当绿肥,有改良土壤、节省化肥、增加产量的作用。“经测算,冬闲田经过长期种植紫云英,实现了每亩可增收早稻26.5千克、晚稻27.3千克,化肥N、P205和K20用量分别减少3千克、1.5千克和18克。”胡润介绍,目前已累计推广紫云英种植150万亩,新增纯收入2.4亿元,明显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提升了农业清洁生产水平。
  不仅是水稻,胡润还在子莲增产、油菜、小麦等方面均有研究,并应用于实践。
  2008年全国农业服务中心先进个人、2017年神龙中华农业科技进步奖、“2016-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成果奖……面对各种荣誉表彰与科技奖项,胡润很淡然:“这更多的是一种鞭策,鞭策我继续做好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