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孙梦晨
近年来,贵池区围绕“平安贵池”“法治贵池”建设要求,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将基层社会治理与群众需求、当地实际相结合,总结出一批创新经验做法,“闯”出了不少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打造了一批具有贵池特色的基层治理品牌。
“新载体”探索出“新路径”
基层治理成效好不好、方式行不行、质量优不优,群众的评价是“标尺”。在殷汇镇,当地居民只要一提到一张特殊的便民联系卡,无不交口称赞。
“过去村民遇到问题,找东家跑西家,不知道到哪儿去说事。”殷汇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鲍正新介绍。为了及时倾听群众“心里话”、紧盯群众“身边事”,2023年4月,殷汇镇创新工作方法,推出了“打镇长热线、找支书解忧”机制,群众有任何问题,只要拨打便民联系卡上的热线,便有专人第一时间对接,了解诉求、全力解决问题。一张小小的便民服务卡成为该镇居民随时随地反映问题的“哨子”,“哨声”一响,镇、村工作人员便闻“哨”而动,下沉到群众家中、田间地头,群众的“急难愁盼”也随之迎刃而解。随着热线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打进来,民生实事一件接一件落地生根,民生项目一项接一项破土动工,如今,该镇上下已形成了一种共识:无论遇到怎样的“急难愁盼”、大事小情,给镇长热线或支书热线打个电话,都能管用。
“唱主角”让群众成为“主人翁”
近年来,贵池区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凝聚基层治理合力。一个个叫得响、做得实的“治理品牌”,将社会治理变成人民参与的生动实践。
在里山街道元四村,每月逢4日、14日、24日,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大集”定时开启。该村借鉴乡村“逢集”的风俗习惯,灵活运用“四”“事”读音近、易记忆、接地气的特点,探索设立了“逢四说事”日。
每月逢“4”日,该村党委便发起动员各方力量参与,且不单一固定在会议室召开,或在田间地头,或在村民家中,村干部与村民拉拉家常、聊聊天。谈得熟络了,村民们便能敞开心扉,把“事”亮出来,把“难题”抛出来,把诉求“摆”出来。村干部现场听、现场记、现场办,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把“计”找出来,把“难题”解决好。据悉,截至目前,元四村“逢四说事”村民议事会共收集到群众诉求110条,现已解决94条。
“小队伍”激活“大能量”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近年来,贵池区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制创新,探新路、创品牌、抓落实,走出了一条具有贵池特色的基层治理之路。
近年来,梅街镇刘街社区着力打造“11245”工作法,还被评为全省优秀社区工作法,成为池州市唯一入选的社区工作法。如何通过“11245”工作法把议事协商阵地打造成为锤炼作风、培养干部的平台?该社区搭建起了线下“民主议事协商厅”、线上“刘街社区网上警民议事厅”等议事协商平台,把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等群体组织起来,摸清群众困难诉求,记下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以此划出社区发展的下一步发力点,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的精度、深度、温度。
每一次议事协商后,各项事情结果落实情况都要由群众通过线下书面进行评价或者在线上平台进行“云评价”,持续健全的反馈机制更是激励着该地基层干部不断担当作为,以群众“急难愁盼”为出发点,拿出一股拼劲、韧劲、干劲,用心用情用力变“群众所盼”为“民生所赞”。
翻开最近一次全省平安建设考核“成绩单”,全区社会治安状况安全感程度指数99.03%,政法机关执法工作满意率程度指数93.31%,分别在全省排名第5名、第22名;扫黑除恶工作成效满意率指数与平安建设参与率两项指标排名全省第6名,稳居前列。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全区基层干部躬身苦干、埋头为民的缩影,也折射着贵池区抓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