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3月07日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大山村硒旺庄园文旅康养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图为大山村全景。 通讯员 丁长杰 摄

  □ 通讯员 江雪飞 胡传巍

  近日,石台县仙寓镇大山村一片新开辟的土地上,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一个简短的开工仪式后,投资2亿元的文旅项目——安徽盛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硒旺庄园文旅康养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该项目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于一体,建成后能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和高品质的康养服务。看着该项目破土动工,仙寓镇党委副书记李兰自豪地说:“硒旺庄园文旅康养项目落地,是我镇康养旅游业的提档升级。除了这个项目,大山村前两年还引进了硒世仙源·康养美学度假中心和圣天地·臻硒度假中心2个亿元以上的高端康养文旅项目。”

  人们不禁好奇,藏在皖南深山里的大山村,为什么能迎来到一个个投资过亿的项目?

  这还得从大山村历史文化、资源禀赋说起,大山村地处高山,故而得名大山。这里风景优美,境内群峰逶迤、峡谷幽深、流泉飞瀑,有翠绿的生态茶园,还有层层梯田。这里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佳,是隐匿在仙寓山深处的世外桃源。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教授、专家曾在此做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检测,发现这里的土壤含硒量比一般地区高5至10倍,为全国罕见,被誉为“中国富硒第一村”。同时,大山村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代,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榉根关古徽道等众多文化遗址,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虽然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但之前这里交通十分不便,村民只能靠山吃山,主要依赖茶叶、山场来创收,由于生活困难,村里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务工。

  近年来,围绕石台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大山村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富硒资源为突破口,探索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大山村先封山育林,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茶,有意识地加强生态保护,强化生态意识。村民邓长根不顾艰辛,将稀稀落落的几棵红豆杉护卫成一片茫茫林海,被当地人称为“红豆杉的保护神”,他还被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称号,激励大山村一代又一代人保护好生态资源。

  “我来过大山村多次,这里的硒文化以及负氧离子吸引了我,让我下定决心在这里投资建设高档民宿。”安徽盛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桂年说。

  如今,大山村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打生态牌、走旅游路,“富裕路”越走越宽,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40余万元。然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也衍生出不少问题,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良莠不齐,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

  近年来,石台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因地制宜对农村道路、村庄环境等进行改善,并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大山村实施公路黑石化项目、污水处理和弱电下地项目、人畜饮水扩容项目等。为推动这些项目建设,大山村围绕征地、拆迁等工作重点难点,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随着一个个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大山村的路变宽了、环境变好了、经营有序了,招商引资、做大做强更有底气了。

  旅游业的兴起,给大山村带来巨大变化。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凤还巢”,回村创业就业。目前,大山村村里有138家农家乐。农家乐经营、富硒农特产品销售等综合经营年产值可达8000余万元,户均年纯收益达20余万元,效益好的农家乐每年经营综合收入能达30万元以上。

  在着眼大健康产业的同时,仙寓镇紧盯全县富硒农业、富硒功能性食品加工业、富硒养生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谋划编制重点招商引资推介项目,全面摸排镇域范围内闲置资产、存量用地等可利用资源,做到底数清、情况熟。采取“线上+线下”“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坚持以情招商、以商招商。大山村紧盯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围绕重点领域精准开展招商引资,重点推介富硒资源、生态环境、文化底蕴等,吸引客商前来走访、考察。随着仙寓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成、智慧旅游平台搭建、景区道路完成提档升级,大山村这一投资热土,频频引来亿元大项目。李兰干劲十足地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深入学习贯彻省、市、县‘新春第一会’精神,以开局就是决战的干劲,起步就要冲刺的拼劲,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引来更多‘金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