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3月12日
池州学院首届“半导体器件制造与应用”微专业开班

▲池州学院学生代表发言。

▲第四小组学生到华宇公司参加课内实践活动。□ 记者唐馥娴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
为适应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需求,助力池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我市半导体产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优秀人才,3月4日,池州学院半导体现代产业学院首届“半导体器件制造与应用”微专业正式开班。这意味着池州学院半导体现代产业学院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标志着我市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掀开了新篇章。
记者在开班仪式上了解到,此次开设“半导体器件制造与应用”是池州学院联合市政府、经开区、市教体局、市半导体行业协会,通过“政校园企”协作探索半导体现代产业学院“进园区、进企业”,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人才紧缺领域,源源不断地为我市培养输送适应半导体行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半导体器件制造与应用”微专业首届学员共18人,主要来自大四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接下来的近4个月时间里,这些学员将在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的带领下,跟园区企业学在一起、研在一起,毕业还有可能留下来。”池州学院半导体现代产业学院院长孙佐表示,通过与广郁电子、安芯电子等经开区知名企业合作,让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院的整体教学和科研能力。
近年来,我市结合产业实际,大力发展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九大新兴产业。其中半导体产业发展迅速,已有在库企业56家,聚集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10家,逐步形成了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设备材料、终端应用的半导体全产业链,成为继合肥之外,全省最重要的半导体产业集聚区,全省第二个半导体产业产值过百亿的地级市。
为积极构建“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我市半导体产业发展,市教体局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汇聚多方资源,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方面持续探索、先行先试。2019年7月,经多方协调,由池州学院牵手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半导体协会及本地半导体龙头企业等多主体组建半导体现代产业学院。2022年12月,半导体现代产业学院正式获批省级产业学院,并于2023年3月被推荐申报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半导体现代产业学院成立后,池州学院依托机电工程学院现有的教学基础、办学条件、人力技术,将池州市半导体协会的产业资源、行业经验、业务标准、见习实习岗位、人才招聘、生产工艺、研发技术、经营管理、继续教育等发展要素植入课堂,校企双方通过共建“产业班”,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搭建政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探索构建“融合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拓展深化产业学院建设上,先后与华宇电子、广郁电子、安芯电子、钜芯半导体等龙头企业就半导体产业研发课题展开合作,通过“博士教授企业行”和“企业家进课堂”,实现校企“双挂”双促进,形成“园中校、校中企”的深度产教融合新模式。截至目前,池州学院半导体现代产业学院已为企业“订单式”培养输送1500余名专业人才,其中超六成毕业生到省内半导体行业(领域)就业,形成皖生留池、双向奔赴的良好局面。
“微专业开课后,学校将聚焦池州市半导体发展需求,按照共建共享、资源融合、互利双赢的原则,为微专业建设提供坚实的资源支持及管理保障,与市政府和各半导体龙头企业一道,共同将微专业打造成育人成效显著、服务区域半导体产业能力强、产学研用联动机制成果显著、在省内有较强影响力的微专业,为池州市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输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孙佐说。
“建设半导体现代产业学院,开设微专业课程,打通了专业教育和职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关键一招’,也是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必将推动学生就业与企业引才双向奔赴,赋能我市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市教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市教体局将在政策设计制度机制创新上努力探索,深化体系建设改革,形成产教融合头雁效应;深化供给结构改革,增强人才供需匹配度;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管理提质和办学模式改革,健全多元办学格局,推深做实产教融合服务池州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