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3月12日
春野有山薤
董全云
  春天来了,野菜的盛会开始了。
  野小蒜最早从土里冒出头来,刚开始时稀稀疏疏的几根纤细的绿,探着针尖一样的微芒。慢慢地,细细的一丛,盈盈的新绿。轻轻揪住它的细茎往土里深挖,就能挖出根茎下生长的白色珍珠球般的小蒜头。
  野小蒜,是山里的野孩子。在我们这里又叫它“小根蒜”。其实它学名“薤白”。——那可是人家在《诗经》里的名字。就如某人在家里被人称“二狗子”,户口本上却正经八百地写着“张栋梁”一样。
  野小蒜细长的叶子上时常带有露珠,在古代又称薤露。从先秦到汉代,人们常食薤菜,又把它与露珠连在一起,预示人生虽则短暂,但生生不息。
  野小蒜曾经融入一曲历史悲壮的挽歌。据《汉书》记载:刘邦灭掉项羽之后,又下诏“诛灭”壮士田横和他部下的五百名壮士。田横自刎而亡,五百壮士无不悲愤恸哭。于是,集体来到田横墓前,齐声高唱《薤露歌》,慨然为田横殉身。
  野小蒜作为药用,早在汉朝就开始了。汉代医圣就曾经创下瓜蒌薤白汤,以治胸痹,因疗效显著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到了唐时,人们用酥炒薤白,并投酒中饮用。诗人白居易因而留下“今朝春气寒,酥暖薤白酒”的诗句。
  唐朝诗人杜甫也为薤白作了一首诗:“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那薤叶呀,翠绿得就像青草,鳞茎也像是白玉筷的筷头。在“安史之乱”颠沛流离之际,诗人只觉“衰年关鬲冷”,但吃了薤白之后,愁苦之情得到了慰藉,忧伤荡然无存,于是便“味暖并无忧”。就是这筐薤白给了他久违的温暖,让他的诗也呈现出少有的暖色,温润了一个诗人苍凉的眼睛。
  “三月小蒜,香死老汉。”大约因为尝了一辈子酸甜苦辣,老汉的味蕾已经有些厚重迟滞了。可是三月的野小蒜连老汉都香得晕乎乎的,那该是怎样的鲜香美味就可想而知了。
  以前挖野菜,是因为生活条件不好。现在是因为人们追求的是自然而营养的“野味”。上个周末,和家人一起去郊外挖野小蒜。路遇一村民拿一大把野小蒜从山里回来,说是随手在路边拔的。见我喜欢,他不由分说塞给我,还说他经常吃,回家将野小蒜择洗干净切碎摊煎饼,能香得让人把舌头咬掉!我们都登时大笑。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野小蒜,在七月之后会开两种颜色的花,一种粉红色,一种黄中偏绿。据说黄偏绿色的是雄野蒜,粉红色的是雌野蒜。否则,在没有开花之前,哪棵是雌哪棵是雄,没有火眼金睛还真不好区分。
  野菜之美,在于纯天然、原生态。而野小蒜不仅美味,还能“史”入“诗”,更增添它的文化韵味。如今又到了野小蒜飘香时节,不由得又想起那一株株纤细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