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3月22日
以火为墨 铁笔生画
□记者 陈淑芬
“烙铁画就像一场加法游戏。”在贵池区殷汇镇杨桥村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间内,刚刚荣获“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称号的烙铁画工艺美术师张成以这样的一句话打开了话匣子。房屋内楚楚有致的烙画人物和场景,镌刻着他多年来的坚韧与执着。“一旦起笔落画,便只能顺着纹路‘加’下去,没有反悔的机会,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伴随着“滋滋”声,几缕灰烟拂过,木板被烧灼后的清香充斥着房间,他手中那根烙铁则如同“马良的神笔”一般,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作雏形初现,其间既有花鸟鱼虫的意趣,也有山水之间的闲情。
记者惊叹烙铁画绝妙之处的同时,不禁对张成的入门经历感到好奇。
“他爸爸以前常常给我们邻里写对联,偶尔还会刻章,张成受影响,一直都特别喜欢画画。”彭永忠与张成比邻而居,在他眼中,张成从小机敏活泼,在艺术方面很有天赋。1995年,高中毕业的张成踏上了从军路。在部队服役期间因工作需要,他有了更多机会钻研绘画知识、揣摩绘画技巧。潜移默化中,张成逐渐培养出独特的美学功底,以至于在第一次见到烙铁画时,瞬间被其吸引。
张成记得很清楚:那是一家卖工艺品的小店,一个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雕刻着精致图案的葫芦,就整齐地排列在展架上,一名老艺人拿着烙铁坐在一旁,有客人需要定制,他就转动烙笔,在葫芦上一深一浅作起画来,刻出来的人物清晰传神、惟妙惟肖。这一幕让张成对烙画一见倾心。
退伍后,张成历经两轮面试,顺利进入安庆一家知名烙铁画生产企业担当学徒,从临摹别人的画到别人临摹他的画,张成仅用了半年时间,这也为他之后系统学习烙铁画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1年,张成遇到了他的恩师徐昌斌——当时任教于安庆师范学院美术系,正式开启了烙画生涯。
烙铁头的形状、着力的深浅、点线面的渲染,徐昌斌倾囊相教,张成悉数吸收。被烙铁烫伤,他便自制手指护套;题材枯燥,他便外出拍摄采风;人物无神,他便废弃几经易稿……之后的几年,经过不断学习研修,张成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创作的《宏村长卷》《五虎上将》《岁月鉴月沼潭》等烙铁画作品在工艺美学领域崭露头角,“烙铁画工艺美术师”的名号也越来越响。
灼灼笔意,熠熠其功。“一幅作品从选材、构思、起稿开始,再到走线、修整,个中步骤繁杂,但无外乎对点、线、面的把握。”在张成的作品中,普通的“黑白灰”既能展现出类似水墨画的朦胧韵味,亦能突出油画般的浓郁质感。这源于他摸索出的“独门秘技”——“密色烙”,其特点有三: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指的是通过间歇多次填缝的创作方式,将木材的油润慢慢“逼”出来,令画作无需打蜡即有天然油画感,且不会生霉。“地利”则是所用木材必须在自然环境中放置3—5年。“人和”重在创作者对温度的把控和手腕的平衡。“这三者缺一不可!”张成侃侃而谈,站在一旁默默观其烙画的郑海文却几度欲言又止。
郑海文与张成相识于2006年,彼时张成已小有名气,找他作画的客户天南地北,郑海文凭借着精巧的木匠手艺为张成的画作封裱,二人携手走来,自知对方不易。
“刚开始他并没有特制的画架,只有一块破旧门板和一张小桌,加上他个子又高,每每烙画时,都要缩起来找各种角度,在闷热的夏季,高温能把衣服全浸透了,有的时候为了一幅作品能把自己关在房间画上一个月。”郑海文钦佩张成的毅力,不仅和他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得空时也常常光顾张成的小工作室,陪着他烙画,这个习惯延续至今。“现在给你个徒弟,你都能当老师了。”张成笑着打趣郑海文的“偷师”行为,自己却将个中艰辛一笔带过。
时至今日,张成与烙铁画的故事已有23年,留在他心中的烙印越来越深。
“烙铁画是一门‘璀璨的艺术’,应当被传承下去,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学习烙画的行列,让这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艺苑里散发迷人的芳菲。”因为基层工作的繁忙,现任杨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张成虽已不再专门从事烙铁画行业,但他没有忘记曾教过的20多名学生,也未曾放弃每一个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技艺的机会,张成说,“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一定倾囊相授!”
“烙铁画就像一场加法游戏。”在贵池区殷汇镇杨桥村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间内,刚刚荣获“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称号的烙铁画工艺美术师张成以这样的一句话打开了话匣子。房屋内楚楚有致的烙画人物和场景,镌刻着他多年来的坚韧与执着。“一旦起笔落画,便只能顺着纹路‘加’下去,没有反悔的机会,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伴随着“滋滋”声,几缕灰烟拂过,木板被烧灼后的清香充斥着房间,他手中那根烙铁则如同“马良的神笔”一般,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作雏形初现,其间既有花鸟鱼虫的意趣,也有山水之间的闲情。
记者惊叹烙铁画绝妙之处的同时,不禁对张成的入门经历感到好奇。
“他爸爸以前常常给我们邻里写对联,偶尔还会刻章,张成受影响,一直都特别喜欢画画。”彭永忠与张成比邻而居,在他眼中,张成从小机敏活泼,在艺术方面很有天赋。1995年,高中毕业的张成踏上了从军路。在部队服役期间因工作需要,他有了更多机会钻研绘画知识、揣摩绘画技巧。潜移默化中,张成逐渐培养出独特的美学功底,以至于在第一次见到烙铁画时,瞬间被其吸引。
张成记得很清楚:那是一家卖工艺品的小店,一个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雕刻着精致图案的葫芦,就整齐地排列在展架上,一名老艺人拿着烙铁坐在一旁,有客人需要定制,他就转动烙笔,在葫芦上一深一浅作起画来,刻出来的人物清晰传神、惟妙惟肖。这一幕让张成对烙画一见倾心。
退伍后,张成历经两轮面试,顺利进入安庆一家知名烙铁画生产企业担当学徒,从临摹别人的画到别人临摹他的画,张成仅用了半年时间,这也为他之后系统学习烙铁画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1年,张成遇到了他的恩师徐昌斌——当时任教于安庆师范学院美术系,正式开启了烙画生涯。
烙铁头的形状、着力的深浅、点线面的渲染,徐昌斌倾囊相教,张成悉数吸收。被烙铁烫伤,他便自制手指护套;题材枯燥,他便外出拍摄采风;人物无神,他便废弃几经易稿……之后的几年,经过不断学习研修,张成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创作的《宏村长卷》《五虎上将》《岁月鉴月沼潭》等烙铁画作品在工艺美学领域崭露头角,“烙铁画工艺美术师”的名号也越来越响。
灼灼笔意,熠熠其功。“一幅作品从选材、构思、起稿开始,再到走线、修整,个中步骤繁杂,但无外乎对点、线、面的把握。”在张成的作品中,普通的“黑白灰”既能展现出类似水墨画的朦胧韵味,亦能突出油画般的浓郁质感。这源于他摸索出的“独门秘技”——“密色烙”,其特点有三: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指的是通过间歇多次填缝的创作方式,将木材的油润慢慢“逼”出来,令画作无需打蜡即有天然油画感,且不会生霉。“地利”则是所用木材必须在自然环境中放置3—5年。“人和”重在创作者对温度的把控和手腕的平衡。“这三者缺一不可!”张成侃侃而谈,站在一旁默默观其烙画的郑海文却几度欲言又止。
郑海文与张成相识于2006年,彼时张成已小有名气,找他作画的客户天南地北,郑海文凭借着精巧的木匠手艺为张成的画作封裱,二人携手走来,自知对方不易。
“刚开始他并没有特制的画架,只有一块破旧门板和一张小桌,加上他个子又高,每每烙画时,都要缩起来找各种角度,在闷热的夏季,高温能把衣服全浸透了,有的时候为了一幅作品能把自己关在房间画上一个月。”郑海文钦佩张成的毅力,不仅和他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得空时也常常光顾张成的小工作室,陪着他烙画,这个习惯延续至今。“现在给你个徒弟,你都能当老师了。”张成笑着打趣郑海文的“偷师”行为,自己却将个中艰辛一笔带过。
时至今日,张成与烙铁画的故事已有23年,留在他心中的烙印越来越深。
“烙铁画是一门‘璀璨的艺术’,应当被传承下去,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学习烙画的行列,让这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艺苑里散发迷人的芳菲。”因为基层工作的繁忙,现任杨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张成虽已不再专门从事烙铁画行业,但他没有忘记曾教过的20多名学生,也未曾放弃每一个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技艺的机会,张成说,“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一定倾囊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