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3月22日
从“千载诗人地”到“诗城”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的这首词是来马鞍山之前对此的印记。如今,踏上这片人杰地灵之地,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她和家乡池州共同的文脉传承之美。
两座城“诗”缘相近。池州有“千载诗人地”之圣名,杜牧的《清明》诗,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仅成为千古绝唱,也使小小的杏花村名扬海内。岳飞、陶渊明、刘禹锡、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等等千古名家,在池州留下了几千首诗文。尤其是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创作诗歌40多首,泛舟饮酒秋浦河上,造就一条“诗之河”。马鞍山别称“诗城”,山水之多之美,更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来此挥毫。周兴嗣的《千字文》、刘禹锡的《陋室铭》家喻户晓。曾巩、陆游、杨万里、杜荀鹤等大家先后来此游历。李白更是为之钟情,不仅留下诗歌50多首,而且选择长眠于此。大江、绝壁与诗仙相映生辉,“一半是山水、一半是诗歌”是最好的诠释。
两座城“诗”脉相通。要感谢“诗仙”李白带来的厚重历史记忆,他辗转两地,流连忘返,登山、乘舟、观湖、寻曲、探奇,吟诵诗歌,沉浸于秀美的山水风光之中。遥望九华山的奇特,不禁发出“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的赞叹;远望天门山的壮美,按捺不住“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的欣喜。泛舟秋浦河,体验着“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的快乐;横渡牛渚矶,感受着“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的惊心。用“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记录平天湖的宁静,用“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书写丹阳湖的汹涌。因“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而陶醉在石台,为“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而忘我于当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是夸清溪之秀,“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是赞丹阳之美。
两座城“诗”境相连。李白夜泊牛渚时,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自叹,心中充满对求仕成功载誉而归的憧憬;闲游秋浦时,道出“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的无奈,尽情抒发赐金放还后的境遇和不平。徜徉在灵虚山,向往丁令“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游弋于秋浦河,共情赧郎“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清溪之美如“青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横江之恶如“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无论是在池州“此中得佳境,可以绝嚣喧”,还是在马鞍山“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诗仙”的心中都寻找到了一片净土。
两座城“诗”情相异。李白身置两地时间不同,心情也不同。云游秋浦多是“愁”。“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踏入池州就感叹,漫长的秋天为什么还不离去,就像这秋浦河一样延绵几百里。“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没过几天,鬓发竟然一夜之间变白。“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面对好山好水,无意欣赏,居然还劝别人不要来。愁到极致之时,终于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漫道当涂多是“慕”。“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登上凌敲台就开心,云在断壁中悠闲地飘动,山上野生的松树、竹子长势都令人喜爱。叹慈姥竹“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喜姑孰溪“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惊牛渚矶“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在此眼中所见都是“喜好之物”。
我来到马鞍山不仅没有陌生感,反而倍感亲切。登高远眺,“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布局层次分明。漫步城中,口袋公园随处可见,路边灯柱写满诗句,小品雕塑时入眼帘。想必“诗仙”生于今世,定然还会情不自禁地选择这座城市。
两座城“诗”缘相近。池州有“千载诗人地”之圣名,杜牧的《清明》诗,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仅成为千古绝唱,也使小小的杏花村名扬海内。岳飞、陶渊明、刘禹锡、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等等千古名家,在池州留下了几千首诗文。尤其是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创作诗歌40多首,泛舟饮酒秋浦河上,造就一条“诗之河”。马鞍山别称“诗城”,山水之多之美,更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来此挥毫。周兴嗣的《千字文》、刘禹锡的《陋室铭》家喻户晓。曾巩、陆游、杨万里、杜荀鹤等大家先后来此游历。李白更是为之钟情,不仅留下诗歌50多首,而且选择长眠于此。大江、绝壁与诗仙相映生辉,“一半是山水、一半是诗歌”是最好的诠释。
两座城“诗”脉相通。要感谢“诗仙”李白带来的厚重历史记忆,他辗转两地,流连忘返,登山、乘舟、观湖、寻曲、探奇,吟诵诗歌,沉浸于秀美的山水风光之中。遥望九华山的奇特,不禁发出“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的赞叹;远望天门山的壮美,按捺不住“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的欣喜。泛舟秋浦河,体验着“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的快乐;横渡牛渚矶,感受着“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的惊心。用“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记录平天湖的宁静,用“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书写丹阳湖的汹涌。因“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而陶醉在石台,为“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而忘我于当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是夸清溪之秀,“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是赞丹阳之美。
两座城“诗”境相连。李白夜泊牛渚时,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自叹,心中充满对求仕成功载誉而归的憧憬;闲游秋浦时,道出“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的无奈,尽情抒发赐金放还后的境遇和不平。徜徉在灵虚山,向往丁令“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游弋于秋浦河,共情赧郎“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清溪之美如“青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横江之恶如“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无论是在池州“此中得佳境,可以绝嚣喧”,还是在马鞍山“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诗仙”的心中都寻找到了一片净土。
两座城“诗”情相异。李白身置两地时间不同,心情也不同。云游秋浦多是“愁”。“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踏入池州就感叹,漫长的秋天为什么还不离去,就像这秋浦河一样延绵几百里。“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没过几天,鬓发竟然一夜之间变白。“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面对好山好水,无意欣赏,居然还劝别人不要来。愁到极致之时,终于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漫道当涂多是“慕”。“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登上凌敲台就开心,云在断壁中悠闲地飘动,山上野生的松树、竹子长势都令人喜爱。叹慈姥竹“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喜姑孰溪“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惊牛渚矶“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在此眼中所见都是“喜好之物”。
我来到马鞍山不仅没有陌生感,反而倍感亲切。登高远眺,“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布局层次分明。漫步城中,口袋公园随处可见,路边灯柱写满诗句,小品雕塑时入眼帘。想必“诗仙”生于今世,定然还会情不自禁地选择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