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3月26日
汪吉鹏:用树艺画讴歌新时代

  □ 记者 张敏

  在画板上构图、画样,再利用树皮的天然纹理和颜色巧妙地堆积、粘贴……一幅浮雕式的树艺画就在汪吉鹏的手中慢慢丰富起来。

  今年59岁的汪吉鹏是东至县官港镇北城村人,从事树艺画创作已有15年。近日,他成功入选2023年省级乡村工匠名师。他说:“一块块废弃的木材,一片片龟裂的树皮,我用双手赋予它们新生命,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

  因园林结缘树艺画

  汪吉鹏是如何与树艺画结缘的?这得从他所学的专业说起。汪吉鹏出生在中医世家,可他自小酷爱各种植物,一心想去学习园林专业。1984年,汪吉鹏去华中农业大学进修了园林专业,然后一直在东至县林业系统工作,为全县的经济果木提供技术服务。2005年,他牵头实施的一个项目曾获得安徽省科技成果奖。

  2007年,带着过硬的技术,汪吉鹏闯入了上海的园林行业,从事顶级私家庭院、别墅的绿化设计和施工工作。期间,他看到很多很好的木料边角料被随意丢弃,感觉十分可惜。如何将这些废弃边角料利用起来,让它们焕发生机?汪吉鹏一直在思考。在接触到西方的版画和油画后,他深受启发,将其研发成风格独具的树艺画。自此,汪吉鹏开启了他的“树艺画之旅”。

  靠钻研丰富树艺画

  2015年,汪吉鹏回到家乡创办阳光园艺徽景园工作室,将爱好变成一份事业,潜心钻研树艺画。

  “回家乡建工作室,家里人很不理解,纷纷给我泼冷水。但我坚信只要一心一意创作,作品总有一天会登上大的平台。”汪吉鹏回忆道。

  回到家乡后,汪吉鹏一边潜心创作,一边带着自己的作品在全国各地参加展出。2016年,他创作的树艺画《烟雨江南》在安徽省第七届花博会上获得银奖;2018年,作品《旭日东升》《徽州人家》《茶润》在池州市第一届花卉博览会上分别获得金、银、铜奖;2019年,作品《南山风情》获得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铜奖;2021年,作品《致敬》获得长江杯书画艺术一等奖。“参加大赛,不仅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树艺画,还让我有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不断完善树艺画创作。”汪吉鹏说。

  通过“线上”学习、在外采风以及参加展览,汪吉鹏对树艺画的理解更加深刻,在表现方式上更加大胆。为力求创新、突破,他独具匠心地将树皮反复堆积,以手撕法代替裁剪法,并利用锯末和矿制颜料进行填充和作色。“你看,这是黄檀的锯末,颜色浅一点的是香樟的锯末。这种深绿和浅蓝的颜色,则是在底板上着色的,可以让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汪吉鹏指着一幅正在创作中的树艺画说。

  进校园传承树艺画

  树艺画技艺的提高带给汪吉鹏很大的自信,也使得他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创作主题。

  “我最喜欢这一组,开头是我们‘60后’记忆中的农耕场景,农民扛着锄头、牵着牛;后来,村里的围墙变成了文化墙,水塘边有廊桥,桥头有休息凉亭,还有文化广场、大戏台。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村庄更美了。”汪吉鹏一边带记者参观自己的创作室,一边讲解这组递进式展现乡村变化的树艺画,“我的作品大多是讴歌新时代,展现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江山多娇》,恢宏大气;《一带一路》,气贯长虹;《旭日东升》,朝气蓬勃;《烟雨江南》,清秀婉约……不起眼的一块块树皮,都被汪吉鹏赋予了全新的生命。经过10多年的学习、创新,汪吉鹏的树艺画越来越受欢迎。

  “年龄越来越大了,我开始想着如何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传承下去。”汪吉鹏说,他经常参加“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孩子们讲解树艺画制作。一方面教育孩子保护环境,做好废物利用;另一方面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近日,汪吉鹏与安徽农业大学对接,希望通过开展研讨会的方式让这门艺术走进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