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3月30日
杜小红:巧手剪乾坤 纸上妙生花

  □ 记者 徐婷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不用参照图纸,说笑间剪刀飞舞,一个寓意吉祥的“中国结”就呈现在大家面前。3月19日,在市民间文艺馆,杜小红向记者展示了她的剪纸技艺。

  今年60岁的杜小红是贵池区非遗剪纸传承人,每年她创作的剪纸作品达上百幅,其剪纸作品构思巧妙、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深受人们喜爱。日前,杜小红荣获评2023年省级乡村工匠名师。

  坚持,是最好的老师

  “逢年过节,奶奶都会剪一些窗花贴在家里。看着一张张红纸像变戏法一样成了精美的图案,我就很感兴趣。”家住贵池区墩上街道的杜小红告诉记者,在耳濡目染下,她喜欢上了剪纸艺术,从六七岁开始学着剪,一开始主要剪喜字、荷花等简单图案。中学毕业后,杜小红从事缝纫工作。“衣服上图案的构图、设计和剪纸是相通的。”杜小红说。

  为进一步提升剪纸技艺,2017年,杜小红自费到成都参加剪纸培训班,师从国家级剪纸非遗传承人王子良老师,系统学习剪纸技艺。2023年,她又拜黄山市歙县国家级剪纸大师吴笑梅为师。“每个地方的剪纸风格、剪纸方法都不一样,所以要博采众长。”谈起求学历程,杜小红十分兴奋,“以前我使用的是折叠剪,在成都学习用剪刀刺穿纸张,然后从内向外挖剪,这大大丰富了我的创作形式。”

  经过几十年的学习与实践,如今,杜小红已经熟练掌握折叠剪、镂空剪等剪纸方法。“剪纸没有高深的学问,热爱是最好的开始,坚持是最好的老师。”杜小红说,剪纸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丰富了她的精神世界。

  由于热爱剪纸,再加上勤勉练习,杜小红制作的剪纸十分精美。近年来,她的作品荣获多个奖项。2021年,她被认定为贵池区非遗剪纸传承人。

  创新,是艺术生命的源泉

  身着戏服、持伞登台、祈福舞伞……在杜小红的剪纸作品中,“池州傩戏”系列作品十分显眼。看着这些作品,记者耳边不禁响起“风调雨顺,(嗬!)国泰民安。(嗬!)……”的曲调。

  “池州傩是一份珍贵的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池州特色,我想用剪纸方式把傩文化展示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它。”杜小红说,为了剪好池州傩戏中的人物形象,她深入研究傩文化、观看傩戏演出,最终用一个月的时间制作完成这组作品。

  “民间技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杜小红说,剪纸技艺也应该关注社会热点,了解群众的喜好。北京冬奥会期间,她根据吉祥物“冰墩墩”连夜制作了“冰墩墩”剪纸;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她创作的《抗疫情》等作品,深受大家喜爱。

  水浒108将、二十四孝、法治教育……近年来,杜小红创作的题材越来越广泛。“如果是小幅作品,我能直接脱稿剪纸。如果是主题作品,还需要精心设计。”杜小红说,剪纸这么多年,让她满意的作品很多,但有遗憾的作品也不少。“比如敦煌壁画飞天系列,想要剪出人物的飘逸感很难。特别是身上的飘带,有时候要经过二次剪创,才能体现出来。如今我还在慢慢摸索,看能否一次性成功。”杜小红坦言,剪纸创作永无止境,自己还需要不断学习。

  传承,是一份重要的责任

  “先对折成一个正方形,再从里面翻转变成三角形,然后按照‘春’字的半个轮廓剪……”3月19日,杜小红在教学生学习立体“春”字的剪法。

  如今,杜小红在琢磨剪纸技艺之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传承上。“先从最简单的线条入手,剪一些喜字、灯笼等窗花作品,激起学生的兴趣,再慢慢教些难的。”对于教学,杜小红有一套自己的办法。记者注意到,无论走到哪儿,她总是提着一个大的帆布袋,里面装满了剪刀、红纸等物品。“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将这些工具拿出来,免费给他们用。”杜小红说。

  “去年参观池州剪纸作品时,我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联系到杜老师想跟她学习。杜老师很有耐心,教得十分细致,现在我已经开始学习人物的剪法了。”池州学院大三学生吴梦告诉记者,只要有机会,她就会坚持学下去。

  “既然是传承人,就要承担传承人的责任。”杜小红表示,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期盼更多人关注剪纸艺术、喜爱剪纸作品,让剪纸技艺传承下去,她自己也将尽力创作出更多紧跟时代发展的作品,记录时代变迁,讲述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