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盛文鹏
“电动自行车是国民重要的出行工具,我的工作就是研发和制造电池。我一直有个愿望:让电动车的电池重量更轻,续航里程更长。”在今年2月“池州好人”榜单中,潘志刚是一位潜心钻研蓄电池技术、着力解决市场痛点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工。
潘志刚,1978年10月出生于歙县,中共党员,1999年毕业于安徽机电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任安徽超威电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蓄电池技术研发和技术负责人,是中国能源与电源行业专家、安徽省经信厅专家库专家,池州市322创新研发团队成员。
安徽超威电源有限公司坐落于青阳县丁桥镇新能源产业园,前身是池州市九华电源厂。2007年,因产品质量、资金链断裂等原因,该厂陷入发展困境。当时,正在考察选址的超威电源集团负责人,与青阳县委县政府多次沟通后,决定收购九华电源厂,注资成立安徽超威电源有限公司。“从脱困到壮大,我们经历了不少‘瓶颈’,科技创新一直是我们的制胜‘法宝’。”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贡全富告诉记者,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潘志刚凭借对电化学专业的热情和执着,一直在储能电池项目开发的第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先后参与了安徽省污染物铅削减项目、工信部2018年绿色制造集成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废铅膏短程转换与清洁再生技术”项目等多个重大课题,不仅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能手,还为企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储能电池开发极具挑战性,需要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潘志刚工作后需要重新学习许多专业知识,但他毫不畏难,刻苦钻研。经过两年的努力和无数次失败,潘志刚团队在石墨烯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如今,民用电动车的电池重量从7.5公斤降低到5.8公斤,续航里程也从原来的35公里提升到65公里。这一成果得到业界广泛认可。
走进安徽超威电源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潘志刚正忙着给同事讲解重点试验检测项目。对他而言,一天的工作时长在10小时左右,其中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是在车间里度过,一个月假期只有4天,过年不能回家是常态。他没有半点怨言,反而乐在其中。长期以来,他以企业为家,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工作中,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探索出了一条超赶研发道路。在潘志刚等业务骨干的带领下,公司在行业内率先实现废铅膏短程转化为电池级氧化铅的研发与应用,解决了废铅膏作为危险废物的转运处置难题,为铅酸蓄电池行业的绿色循环发展作出了贡献。
24年来,潘志刚始终扎根生产一线,通过不断提升和突破自我,先后获得安徽省劳动模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安徽省职工技术创新竞赛金成果奖、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议项目奖、池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其工作室被评为安徽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成为“拿奖大户”。谈到这些成就,潘志刚谦虚地说:“最让我感到幸福的是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实实在在地提升广大消费者的生活品质,这让我觉得个人价值得到了极大体现。”
近年来新能源行业人才竞争处于白热化状态。潘志刚高度重视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他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面向基层一线,围绕科研生产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创新活动,广泛吸收不同岗位职工到工作室学习培训和交流,让业务骨干带动更多员工成才成长。“潘总低调务实,责任心强,是公司技术研发的带头人,也是大家学习的标杆。”谈到潘志刚,他的团队成员代中菊由衷地称赞道。
2023年安徽超威电源有限公司实现产值26.3亿元,上缴税收1.88亿元,成为安徽省行业龙头企业。站在新的起点上,潘志刚表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却是无穷的。安徽超威将保持奋斗者、担当者的姿态,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着力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