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范欣
挥锹铲土、扶苗填坑、踏土夯苗……仲春时节,走进涓桥镇普丰村,在秋浦河畔的一处林场上,趁着晴好天气,几名工人十分熟练地种下一株株松树幼苗,现场一派如火如荼的忙碌景象。作为这片林场的承包人,本地村民吴靠天已经在造林绿化领域深耕15年,凭借着运输通畅、用工便捷等优势,他将这片林场经营得有声有色。
最初选定承包地时,当地的林业技术人员就和吴靠天一起实地察看并分析了林场的土壤、气候条件,并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为他“量身定制”种植方案。“最终经过比对,我们决定种植抗灾能力更好、存活率更高的松树。今年我们又种下了200多亩新苗。”吴靠天表示,林业专家提供的技术支持让他对造林绿化的前景更有信心。
如今,苍松挺立,翠意连绵,将近900亩的松树林不仅为生态保护添砖加瓦,也为当地群众打通了一条增收致富之路。“相比于短线经济作物,种植林木需要更长的生长周期和更多的人工成本,但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除了种植收益,林木管护等环节也能为当地群众增收。”吴靠天说。
作为贵池区油茶造林攻坚行动的实施项目之一,梅村镇长山村的58亩油茶基地也初见雏形。梅村镇是贵池区的林业大镇,全镇山场面积约33.5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8%。如何利用好现有林业资源,将生态优势转化经济优势,是梅村镇近年一直努力的方向。
虽然有着适应性广、经济寿命长等显著优势,但油茶种植也存在着生长周期长、见效慢的短板。如何在效益空白期内让这片土地有所产出?发展“林下经济”为长山村打开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长山村最终选择在油茶下套种白芨等中药材,借助“油茶+中药材”的模式,打造出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一地多收”的种植模式。
“去年,省交投集团为长山村油茶种植提供了资金帮助,镇林业站的技术专家也多次前来现场指导,现在白芨已经出苗,油茶也即将给肥,预计3年后能有初步产出,七八年后盛产期时,亩产最多可以翻五倍。”看着这片油茶基地,梅村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朱丹信心满满。单看造林效益本身,在对套种作物进行翻土、施肥、除草等操作时,能减少茶园地表径流,固水保土,更利于保障油茶抚育,同时“资金+技术+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也为当地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近年来,通过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和池州市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等林业工程,山绿民富的生态贵池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据《2023年贵池区森林资源年报》显示,当前全区森林资源总面积为250497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35949公顷,有林地面积126121公顷,森林蓄积量900.767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1.25%,林木绿化率达56.6%。今年,全区计划实施营造林9.2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34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退化林修复2.4万亩、森林抚育3万亩,并创建省级森林村庄10个,为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先行区厚植生态本底。截至目前,全区累计人工造林4505亩,已完成全年计划的132.5%。
林木参天,产业茁壮。当前,贵池区逐步建成了用材、油料、特色经济林、林下种植、中药材、花卉苗木等6大林业特色产业格局,林产品加工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产品的加工增值、产业链条的延伸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整个产业体系健康发展。在探索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多赢的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贵池正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