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4月16日
邂逅一座桥
春天里,我回了一趟故乡。
我的故乡就在九华山脚下。一条潺潺流淌的八都河,世代以来把龙屋队与麻园队活生生地阻隔在南北一方。虽然隔河相望,麻园的犬吠,会引来龙屋的狗叫。龙屋的公鸡报晓,会带来麻园的众鸡竞鸣。当年,生产队长清晨大嗓门地呼喊出工,彼此两队的社员都能听到。因为隔河相望,行政管辖不属于一个大队,彼此却像邻里一样,麻园队哪些小伙子会犁田打耙,龙屋村哪个大姑娘能挑花绣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账。久而久之,八都河就成了龙屋与麻园一条地上的银河,青年男女蹚着清澈的河水,“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就这样,龙屋这家大姑娘成了麻园的新媳妇,麻园的小伙子成了龙屋的新姑爷。渐渐地,龙屋与麻园都转弯抹角地成了亲戚。平时,做些米粑之类的可食物,地里出了一些时令蔬菜,双方都喜欢送来送去。米粑是自做的,蔬菜也是自种的,只是让对方尝个新鲜,在这一来一往之中,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彼此之间,根本就没有横亘一条河。
八都河看似很温顺,但到了夏天洪水暴涨时,那摧枯拉朽的势头,却像无数头猛兽,吞噬了河床边的桑树、白杨与庄稼,更阻断了麻园与龙屋的交往。冬天时,八都河变瘦了,却也变得冷酷起来。两岸河床相距不到百米,结了一层薄薄的冰。穿着靴子走到河床边,咔嚓咔嚓,如同走在碎玻璃上,走一步都有惊心动魄的锥心感。说是河水浅吧,穿靴子过河,那肯定会淹没了靴子。没有急要的事,大家忍着不过河。年轻人火气旺,也有不怕冷的,赤脚踩着冰碴子。有时,脚上的老茧,也被冰碴子划破,鲜血滴在雪地里,洇漶得就像雪地上绽放的梅花。此时,老人与小孩子要过河,这些年轻人就成了背夫。背老人过河年轻人不敢怠慢,双脚在刺骨的河水中一步一步地探着走,生怕有个闪失。背小孩时,年轻人却背上背一个,手上抱一个,逗得小孩乐哈哈,背过去,又想再背过来,小孩子的心中总想这个快乐的过程冗长些。那些想过河的年轻小媳妇们,见此踌躇起来,让人背也不是,不背也不是。结果是把长长的辫梢咬在嘴中,狠狠心豁出去了。小伙子什么也不说,悄悄地走到河床边,慢慢地放低身段,小媳妇心领神会地附在小伙子那宽大的背上,用自己的右手从小伙子的颈脖子中穿过,紧紧地绞着左手。河还是这条河,小伙子此时感到陌生起来,有一种高一脚低一脚的眩晕感。除了刺骨的北风悠悠地吹着,小伙子闻到了淡淡的雅霜香,河水无声地流淌着,小伙子却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附在小伙子背后的小媳妇,看到小伙子的脑背后,渗出的细汗,犹如春天里的一场蒙蒙细雨。
我有个老表叫大社,当年农业合作社时出生的。他是龙屋队队长,也是麻园队女婿。他做梦都想在八都河上建一座桥。起初,他带领村民用松树板串起来,搭起了一座简易木质浮桥,让两岸来往的人不再涉水过河。没有想到,夏天一场山洪,冲走了这座浮桥。不死心的大社,仍想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更坚固的桥。筹集资金时,他想到庙前镇上有一位做小生意发了家的老人程永昌,这位老人乐善好施,一听大社在倡议,当即就捐了款。桥虽比先前的坚固,但仍是木质。大社怕它再次被洪水冲毁,特意用铁链串起每块桥板。一到洪水暴涨,大社就组织村民,收起桥板。时间就像这河里的水,“哗哗哗”地几十年就流走了,当初捐款建桥的程老离去了,我的老表大社也离去了,那桥成了我对故乡最深刻的记忆。
每次回故乡,我都要到八都河边看看。八都河千古不废地流淌着,这回大哥欣喜地告诉我:八都河上建起了一座新桥。我疾步前往,人还没有走到八都河边,远远就看见一座高高矗立的大桥,如彩虹横跨八都河两岸。听说这座新桥的兴建,缘于S358青阳至红石公路改建工程,它不仅仅连接了八都河段的龙屋与麻园,也连接了故乡与世界的畅通。
春天里,我邂逅这座桥,就像读到一首芬芳的诗,喝到一杯谷雨尖的茶,心情清爽、豪迈!
我的故乡就在九华山脚下。一条潺潺流淌的八都河,世代以来把龙屋队与麻园队活生生地阻隔在南北一方。虽然隔河相望,麻园的犬吠,会引来龙屋的狗叫。龙屋的公鸡报晓,会带来麻园的众鸡竞鸣。当年,生产队长清晨大嗓门地呼喊出工,彼此两队的社员都能听到。因为隔河相望,行政管辖不属于一个大队,彼此却像邻里一样,麻园队哪些小伙子会犁田打耙,龙屋村哪个大姑娘能挑花绣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账。久而久之,八都河就成了龙屋与麻园一条地上的银河,青年男女蹚着清澈的河水,“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就这样,龙屋这家大姑娘成了麻园的新媳妇,麻园的小伙子成了龙屋的新姑爷。渐渐地,龙屋与麻园都转弯抹角地成了亲戚。平时,做些米粑之类的可食物,地里出了一些时令蔬菜,双方都喜欢送来送去。米粑是自做的,蔬菜也是自种的,只是让对方尝个新鲜,在这一来一往之中,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彼此之间,根本就没有横亘一条河。
八都河看似很温顺,但到了夏天洪水暴涨时,那摧枯拉朽的势头,却像无数头猛兽,吞噬了河床边的桑树、白杨与庄稼,更阻断了麻园与龙屋的交往。冬天时,八都河变瘦了,却也变得冷酷起来。两岸河床相距不到百米,结了一层薄薄的冰。穿着靴子走到河床边,咔嚓咔嚓,如同走在碎玻璃上,走一步都有惊心动魄的锥心感。说是河水浅吧,穿靴子过河,那肯定会淹没了靴子。没有急要的事,大家忍着不过河。年轻人火气旺,也有不怕冷的,赤脚踩着冰碴子。有时,脚上的老茧,也被冰碴子划破,鲜血滴在雪地里,洇漶得就像雪地上绽放的梅花。此时,老人与小孩子要过河,这些年轻人就成了背夫。背老人过河年轻人不敢怠慢,双脚在刺骨的河水中一步一步地探着走,生怕有个闪失。背小孩时,年轻人却背上背一个,手上抱一个,逗得小孩乐哈哈,背过去,又想再背过来,小孩子的心中总想这个快乐的过程冗长些。那些想过河的年轻小媳妇们,见此踌躇起来,让人背也不是,不背也不是。结果是把长长的辫梢咬在嘴中,狠狠心豁出去了。小伙子什么也不说,悄悄地走到河床边,慢慢地放低身段,小媳妇心领神会地附在小伙子那宽大的背上,用自己的右手从小伙子的颈脖子中穿过,紧紧地绞着左手。河还是这条河,小伙子此时感到陌生起来,有一种高一脚低一脚的眩晕感。除了刺骨的北风悠悠地吹着,小伙子闻到了淡淡的雅霜香,河水无声地流淌着,小伙子却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附在小伙子背后的小媳妇,看到小伙子的脑背后,渗出的细汗,犹如春天里的一场蒙蒙细雨。
我有个老表叫大社,当年农业合作社时出生的。他是龙屋队队长,也是麻园队女婿。他做梦都想在八都河上建一座桥。起初,他带领村民用松树板串起来,搭起了一座简易木质浮桥,让两岸来往的人不再涉水过河。没有想到,夏天一场山洪,冲走了这座浮桥。不死心的大社,仍想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更坚固的桥。筹集资金时,他想到庙前镇上有一位做小生意发了家的老人程永昌,这位老人乐善好施,一听大社在倡议,当即就捐了款。桥虽比先前的坚固,但仍是木质。大社怕它再次被洪水冲毁,特意用铁链串起每块桥板。一到洪水暴涨,大社就组织村民,收起桥板。时间就像这河里的水,“哗哗哗”地几十年就流走了,当初捐款建桥的程老离去了,我的老表大社也离去了,那桥成了我对故乡最深刻的记忆。
每次回故乡,我都要到八都河边看看。八都河千古不废地流淌着,这回大哥欣喜地告诉我:八都河上建起了一座新桥。我疾步前往,人还没有走到八都河边,远远就看见一座高高矗立的大桥,如彩虹横跨八都河两岸。听说这座新桥的兴建,缘于S358青阳至红石公路改建工程,它不仅仅连接了八都河段的龙屋与麻园,也连接了故乡与世界的畅通。
春天里,我邂逅这座桥,就像读到一首芬芳的诗,喝到一杯谷雨尖的茶,心情清爽、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