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潘欢欢
“今年虾苗的上市时间比往年提前了至少半个月,而且虾亩产量从50多公斤提高到150多公斤,这多亏了省里的技术专家!”日前,在青阳县蓉城镇合心村,青阳县合心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金华高兴地告诉记者。
徐金华口中说的“省里的技术专家”,就是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和专家。4月17日,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河又一次带领项目组成员,来到合心村传授稻田小龙虾养殖技术。
和徐金华一样,王来友也是当地的稻虾共养能手。看到江河一行,王来友十分欣喜,迫不及待地带领他们来到自家田头查看虾苗行情。他指着现场起捕上来的小龙虾苗兴奋地说:“往年这个时候,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虾苗,而且今年虾苗的密度比往年也高多了,感谢项目组为我们提供的技术指导。”
据介绍,合心村地处长江支流青通河与东河之间,水资源丰富。2016年,该村开始将传统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即每年3月至6月养一季小龙虾,7月至11月种一季水稻,水稻收割后至次年3月为小龙虾育苗阶段。通过稻虾综合种养,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显著提高了综合种养效益。
根据合心村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需求,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联合青阳县水产业发展中心,在合心村组织实施省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项目“稻虾综合种养模式转型升级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
“我们根据合心村稻虾产业发展实际,经深入调研与充分沟通,从村里遴选具有一定种养基础、组织化程度高、示范意愿强的8个种养大户作为示范户,示范面积1130亩。每月都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召开座谈会,手把手教养殖户怎么干。”江河告诉记者,项目重点转化推广稻田小龙虾繁养分离、繁育小龙虾早苗、稻虾鳖连作共生、“一稻两虾”和“一稻三虾”高效绿色种养模式等8项新技术。
“在种养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稻虾繁养一体化造成虾苗种密度不可控、水稻直播栽培方式推迟虾苗繁育等,会导致小龙虾产量低、规格小、上市晚、价格便宜,综合种养效益缩水。”徐金华告诉记者。示范户们种养积极性受挫,产业急需转型升级。
针对合心村传统水稻直播栽培方式,推迟虾苗繁育时间的弊端,去年6月,项目组织实施了稻虾田改造、工厂化育秧和机插秧,示范推广稻田小龙虾早苗繁育,累计完成稻虾田改造429亩,机插秧面积767亩,投放种虾近10000公斤。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科技成果到户、技术要领到人、良种良法到田,将合心村打造成稻虾产业高质量发展标杆,以点带面推动青阳县稻虾产业高质量发展。”江河表示。
近年来,青阳县蓉城镇依靠优良的生态和丰富的水资源,探索出小龙虾“虾稻共养”生态种养模式,稻虾共养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初步形成了养殖、捕捞、收购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格局。截至目前,“稻虾共养”面积达1.2万亩,带动超过3000余户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增加了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青阳县蓉城镇农技站站长汪刚表示,该镇将进一步扩大稻虾共养面积,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
“在省技术人员和专家的指导下,今年我还准备养殖罗氏沼虾和中华鳖,进一步提高综合种养的收益。”王来友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