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4月29日
贵池竹业“拔节生长”
□记者齐宝山
2023年,贵池区竹产业实现总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安徽鸿叶集团生产的竹签竹筷出口量,连续十年稳居全国首位,产品远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全省十万亩以上重点竹产县(区)之一,近年来,贵池区立足竹产业资源优势,把竹资源做成大产业,“拔节向上”拓发展。
规模化经营 盘活竹林资源
一场春雨过后,绿色的竹林越发显得青翠欲滴。日前,在贵池区墩上街道双河村,毛竹承包大户谢本权和工人们一起来到山场,查看毛竹的出笋情况。“毛竹是可再生资源,砍掉后第二年就可以再生,如果管理得当,年收入25万不成问题。”看着长势喜人的竹林,谢本权信心满满。
根据2023年森林资源调查年报数据,贵池区现有竹林面积20.1万亩,其中毛竹分布面积15.4万亩,毛竹立竹量4200万根。但由于竹林基础设施薄弱,山场附近道路不通,林业机械化作业难以推广,山上大部分竹资源曾经一度处于未利用状态。
针对现状,贵池区有序引导一批大户承包毛竹山场,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统一经营,改善毛竹山场的基础设施,大大提高了毛竹资源的利用率。“我们街道毛竹承包大户有十余户,加工的毛竹数量占墩上街道毛竹资源三分之二以上,为竹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贵池区墩上街道林业站工作人员疏敏说。
据统计,自“十二五”以来,贵池区已陆续在里山街道、涓桥镇、清溪街道、墩上街道等地组织开展竹子科技示范园建设。截至目前,贵池区建设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6400亩,为全区竹子加工企业提供了大量优质竹材。
就近初加工 破解运输难题
“毛竹不方便上路运输,就近进行初级加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贵池区唐田镇吴田村毛竹加工专业合作社,该区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朱先华指着刚刚加工好的毛竹产品告诉记者。
解决了毛竹下山的问题,又遇到了另一个难题——动辄十几米长的毛竹很难上路运输。贵池区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鼓励村民就近建设毛竹初级加工厂,对毛竹资源进行初加工。目前,贵池区在毛竹资源丰富的乡镇建设了15家毛竹初级加工厂,基本上满足了毛竹的加工运输需求。
“原先只能做竹扫把,其余的都在山上浪费掉了。现在好了,毛竹能运出大山。”谈起如今毛竹资源的变化,唐田镇吴田村毛竹加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殷宗球十分高兴。
对新建毛竹示范基地、新建毛竹初级加工网点、毛竹初加工设备装备升级改造、竹产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竹材加工企业竹产品当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的企业进行奖补,对竹材生产加工企业的贷款,给予贴息补助……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支持,坚定了贵池区毛竹加工企业的发展信心。
在位于贵池区墩上街道许桥村的毛竹加工厂,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如约而至,订购毛竹产品。“人家客户需要什么产品,我们就加工什么产品。”负责人韩松自豪地告诉记者。
做强深加工 竹资源成就大产业
在解决了毛竹下山和运输难题后,贵池区又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科研力度,走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安徽鸿叶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100台自动化生产设备开足马力,源源不断“吐出”竹吸管。从冷饮棒到工艺筷,从烧烤签到水果叉,再到如今的竹吸管,鸿叶集团的竹产业越做越大。如今,公司每天可生产约240万支竹吸管,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到2030年,公司竹吸管产量有望达300亿支,可代替塑料吸管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万吨。“目前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售欧美。作为一家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我们会持续加大技术研究,着力推进以竹代塑竹产业精深加工和项目实施,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贡献力量。”安徽鸿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殷明亮已经将目光瞄准国际市场。
为支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贵池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一系列文件,立足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山中兴旅游”发展思路,坚持“以二促一带三”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聚力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着力建立竹产业发展投入长效机制、健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
贵池区还积极推进池州高新区、安徽鸿叶集团与国际竹藤中心、中国林科院林化所、南京林业大学、竹藤生物质新材料研究所合作,建立竹制品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先后引进高科技人才4名,制定各类标准5项,获得发明专利4项,培育竹吸管新产品1个。
目前,贵池区以安徽鸿叶集团为龙头的竹产业矩阵已逐步形成,全区年产值超千万元竹产业企业7家,其中超亿元企业2家。
2023年,贵池区竹产业实现总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安徽鸿叶集团生产的竹签竹筷出口量,连续十年稳居全国首位,产品远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全省十万亩以上重点竹产县(区)之一,近年来,贵池区立足竹产业资源优势,把竹资源做成大产业,“拔节向上”拓发展。
规模化经营 盘活竹林资源
一场春雨过后,绿色的竹林越发显得青翠欲滴。日前,在贵池区墩上街道双河村,毛竹承包大户谢本权和工人们一起来到山场,查看毛竹的出笋情况。“毛竹是可再生资源,砍掉后第二年就可以再生,如果管理得当,年收入25万不成问题。”看着长势喜人的竹林,谢本权信心满满。
根据2023年森林资源调查年报数据,贵池区现有竹林面积20.1万亩,其中毛竹分布面积15.4万亩,毛竹立竹量4200万根。但由于竹林基础设施薄弱,山场附近道路不通,林业机械化作业难以推广,山上大部分竹资源曾经一度处于未利用状态。
针对现状,贵池区有序引导一批大户承包毛竹山场,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统一经营,改善毛竹山场的基础设施,大大提高了毛竹资源的利用率。“我们街道毛竹承包大户有十余户,加工的毛竹数量占墩上街道毛竹资源三分之二以上,为竹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贵池区墩上街道林业站工作人员疏敏说。
据统计,自“十二五”以来,贵池区已陆续在里山街道、涓桥镇、清溪街道、墩上街道等地组织开展竹子科技示范园建设。截至目前,贵池区建设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6400亩,为全区竹子加工企业提供了大量优质竹材。
就近初加工 破解运输难题
“毛竹不方便上路运输,就近进行初级加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贵池区唐田镇吴田村毛竹加工专业合作社,该区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朱先华指着刚刚加工好的毛竹产品告诉记者。
解决了毛竹下山的问题,又遇到了另一个难题——动辄十几米长的毛竹很难上路运输。贵池区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鼓励村民就近建设毛竹初级加工厂,对毛竹资源进行初加工。目前,贵池区在毛竹资源丰富的乡镇建设了15家毛竹初级加工厂,基本上满足了毛竹的加工运输需求。
“原先只能做竹扫把,其余的都在山上浪费掉了。现在好了,毛竹能运出大山。”谈起如今毛竹资源的变化,唐田镇吴田村毛竹加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殷宗球十分高兴。
对新建毛竹示范基地、新建毛竹初级加工网点、毛竹初加工设备装备升级改造、竹产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竹材加工企业竹产品当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的企业进行奖补,对竹材生产加工企业的贷款,给予贴息补助……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支持,坚定了贵池区毛竹加工企业的发展信心。
在位于贵池区墩上街道许桥村的毛竹加工厂,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如约而至,订购毛竹产品。“人家客户需要什么产品,我们就加工什么产品。”负责人韩松自豪地告诉记者。
做强深加工 竹资源成就大产业
在解决了毛竹下山和运输难题后,贵池区又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科研力度,走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安徽鸿叶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100台自动化生产设备开足马力,源源不断“吐出”竹吸管。从冷饮棒到工艺筷,从烧烤签到水果叉,再到如今的竹吸管,鸿叶集团的竹产业越做越大。如今,公司每天可生产约240万支竹吸管,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到2030年,公司竹吸管产量有望达300亿支,可代替塑料吸管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万吨。“目前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售欧美。作为一家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我们会持续加大技术研究,着力推进以竹代塑竹产业精深加工和项目实施,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贡献力量。”安徽鸿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殷明亮已经将目光瞄准国际市场。
为支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贵池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一系列文件,立足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山中兴旅游”发展思路,坚持“以二促一带三”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聚力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着力建立竹产业发展投入长效机制、健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
贵池区还积极推进池州高新区、安徽鸿叶集团与国际竹藤中心、中国林科院林化所、南京林业大学、竹藤生物质新材料研究所合作,建立竹制品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先后引进高科技人才4名,制定各类标准5项,获得发明专利4项,培育竹吸管新产品1个。
目前,贵池区以安徽鸿叶集团为龙头的竹产业矩阵已逐步形成,全区年产值超千万元竹产业企业7家,其中超亿元企业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