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5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06日
汇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青年力量
□ 沈在蓉
  人才驱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为我们做好人才工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国际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让广大青年积极投身赋能新质生产力建设,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做好青年人才的团结凝聚、丰富其培养路径、构建其成才体系、浓厚其发展氛围,是我们当前亟须思考的课题。
  不断夯实青年人才的信念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一个人的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突出政治引领和理想信念教育,正是做好青年人才工作的“根”与“魂”。要加强思想引领,以深入推进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统领,逐步健全各级各条线的青年人才培养格局,全面提升为党育人成效。要加强理论学习,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赓续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时代化表现。要引领广大青年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的掌握了解,特别是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结晶来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年群体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充分信心。要用好“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向善好青年等荣誉激励,推动一批青年人才典型和先进事迹深入人心、激励青年。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主动占领网络舆论前沿阵地,积极传播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在青年群体中形成向上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不断提升青年人才的综合素养
  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国是否具有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青年人才,既要有术业专攻的创新能力,也要有“文武双全”的综合素养。要提高科技创新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支具备突出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人才队伍。要以打造品牌化的重点科技活动、科技竞赛等项目为载体,不断强化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丰富科技交流平台,特别是重点推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等工作,为不断突破科技障碍、攻关“卡脖子”壁垒培养一批批具有高水平的强大认知力与高质量的核心创造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要培塑人文内涵,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构建多元化的青年综合素养培育体系,如在校园内外上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通识课、鉴赏课和实践课,通过课程教育、社会实践、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引导青年打破人文与科技思维间的认知断层,全面促进人文内涵与科技素养在青年群体身上的融会贯通,帮助广大青年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不断锤炼青年人才的实践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要当“实干家”,强调“要实学实干,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要引领广大青年深耕基层、深入实践,深刻领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引导推动青年群体走出院所、走出校园,聚焦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中心大局工作,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重大工程和项目攻关等,在基层实岗锻炼中全面提高青年人才培养质量,引导青年在历史现场和基层实践中探求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实验做到田野间、将所学用在一线中,在社会现实场景中发现“真问题”、产出“真成果”,切实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不断打造青年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坚持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将青年高质量发展纳入各级发展规划体系,把握青年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与规律,充分回应就业、住房、教育等青年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急难愁盼”,制定采取有效、积极的政策举措,形成党政领导、群团参与、社会协同的多主体参与保障格局。要从体制机制着手,不断完善青年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善于发现、重点支持、大胆起用优秀青年人才,提升青年人才的获得感,进一步激发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崇尚创新、加强学术诚信建设的良好氛围。特别是推进全要素数字人才产教融合,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进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全方位提供人才支撑。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