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潘欢欢
蓬松可口的檀氏发糕、软糯香甜的南溪糖粑、配菜花样超多的炒面……近日,记者来到东至县,探访街头巷尾最地道的特色小吃,感受“舌尖上”的幸福。
檀氏发糕
“我刚来县城工作的时候,本地人就给我推荐过檀氏发糕,20多年过去了,这家发糕店更有名了。”尧渡镇秋浦社区工作人员施嘉惠推荐道。
檀氏发糕是一种玲珑小巧的米制品,白白胖胖的。池州很多地方都有发糕,但檀氏发糕的形状稍显椭圆,更加有弹性。
“发糕保质期短,现做才好吃。”58岁的店主刘珍珠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做发糕,她告诉记者,发糕好吃的诀窍在于纯手工制作,大米要提前一晚浸泡8个小时后磨成米浆,然后手工和米粉,才能让发糕更松软。
刘珍珠的女儿檀凤玲闲暇时也在店里帮忙,在热汽腾腾的小店里,她熟练地将米糊一勺勺舀进蒸发糕的模具,确保一笼出锅,另一笼送进蒸笼。
蒸好的发糕从模具里倒出来,冒着热气、香气,一个个白白的、软软的,让人忍不住拿一个尝尝,一口咬下去,蓬松甜糯。
“我要的5份给我留好了吧?我现在拿走。”“给我拿两袋苦荞麦发糕。”面对接踵而至的顾客,檀凤玲熟练地将才出锅的发糕分袋装好,整整齐齐地码在保温盒里。
暖意融融的小店,笑意盈盈的母女,不仅唤醒了顾客的胃,也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质朴温情。
南溪糖粑
在东至县,小孩过生日通常要吃一种美食——南溪糖粑。这种特色点心,如月饼一般大小,表面印有“生日快乐”“囍”等字样。在2023年“风‘味’东至”之十大名小吃评选中,南溪糖粑榜上有名。
在东至县尧渡镇交通巷汽车站附近有一家“尧乡糯米粑”,记者见到67岁的金延学时,他正忙着打包糯米粑。“这是客户办‘周岁宴’订的300个糖粑,等会要送过去。”金延学乐呵呵地说。
金延学是东至县花园乡南溪古寨村民,据他介绍,南溪糖粑也叫“日月饼”,做糖粑的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在南溪古寨,每年农历八月十三举行祭天拜月仪式后,族人都要吃“日月饼”,这些民俗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南溪糖粑也演变成当地群众的日常小吃。
南溪糖粑制作过程不算繁琐,但选料很讲究。糯米粉加水揉成粉团,再切成小块,加入适量拌好的芝麻粉,放在雕刻好的模具里按压成形,再放在备好的粽叶上,在蒸锅里蒸15分钟即可。
黑芝麻馅儿配上糯米粉,还带着粽叶的清香,一口咬下去,香甜可口。
36岁的金玉林子承父业,接下了金延学的手艺和店铺,还在花园乡建了一家糯米粑加工厂,每天将做好的成品送到县城的店铺售卖。
东至炒面
炒面是东至人的早餐“天花板”。
“吃炒面啊?我把这一份炒好就给你炒。”在东至县梅林社区停车场处有家“风儿炒面”,摊主黄风儿一直在忙,摊位旁边还站着几名等着打包的顾客。“一天能卖出一百多份,生意还不错。”黄风儿腼腆地说。
黄风儿戴着口罩,穿着围裙,油锅一热,先下一勺猪油,然后炒鸡蛋、火腿肠片,再加上青菜以及辣椒粉、酱油等调料,一起大火翻炒。
炒面的主料有多种,年糕条、年糕丝,还有米粉做的面条、方便面等。“给您各加一点一起炒,加不加辣?”黄风儿一边不停地颠勺翻炒一边问顾客,一两分钟后,一碗香气扑鼻的炒面就装在盘子里。
东至炒面的特点在于配菜花样多,让人口齿生津。摊车上放着七八种清清爽爽的小菜:腌豆角、腌萝卜、腌生姜、虾米炒辣椒、炒豆皮……“小菜免费,随便加。”黄风儿热情地招呼。
海带丝来一点儿,土豆丝来一点儿,配菜要堆成一座小山才舍得放下筷子。端上这么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炒面,往小摊旁的小板凳上一坐,一口下去,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