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18日
刘明心:让“东至味道”香飘省城
□记者 徐婷
  “凌春芬,包心菜五斤……”“邹细根,干豆角四斤半……”
  5月15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悄然洒下时,就有村民提着自家种植的蔬菜到东至县泥溪镇现代农业品创园进行交易。一旁,工作人员正忙着将农户送来的农产品进行分拣、打包、入库,然后运往合肥。
  “有了这个品创园,我种的农产品就有了好去处,也能挣些钱补贴家用。”今年62岁的泥溪镇村民邹细根说,明天他种的菜就会出现在合肥市民的餐桌上。村民足不出镇就能把菜卖到合肥,这要从安徽尔岛优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明心说起。
  “家乡山清水秀,每次回乡探亲看着眼前的好风景,我都想回来发展。”刘明心说,2010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上海一家模具厂工作。2014年,怀揣对家乡的眷恋,他决定回乡创业。当年年底,他流转两百多亩土地,成立东至县松林生态种养家庭农场,从事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
  当“新农人”的第一年,刘明心并不专业,养殖的1000只鸡苗没过多久就死了一半,种植的葡萄也颗粒无收。然而,这些挫折没能让刘明心却步,他通过向老一辈请教、向致富能手咨询、参加农技培训等方式,逐渐掌握了种植、养殖的要点和技巧。几年下来,刘明心成功打造了标准化万羽土鸡园、“怡然居”农家乐、民宿等涉农项目,吸引上海、苏州、无锡、芜湖等城市居民前来体验,运营情况良好。
  “在发展种植养殖过程中,我发现大家不缺技术和优质农产品,而是缺销路。”刘明心告诉记者,2016年,他开始尝试用“互联网+农业”的方式帮助自己和周边农户拓宽农产品销路。“那几年,电商平台层出不穷,但大多是‘全国采,全国卖’的同质化路子,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在摸索与实践中,刘明心认为,要发展“互联网+农业”,先要做好运营模式和流通方式的升级。
  经过多次调研,2017年,刘明心探索实施“镇域田园综合体”项目,即把一个乡镇的农产品精准供给一个城市的顾客。“我们以泥溪镇、合肥市为试验地,搭建了‘椀菜商城’线上平台,完善了仓储、冷库、物流、社区服务站等体系建设,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刘明心介绍,在泥溪镇供应端,公司工作人员会实地走访各个农户、农场,采集种植户信息、进行田间质检等,并上传相关图片、视频,让客户对种植过程一目了然,放心购买。在合肥市销售端,他们一个小区接一个小区推销,让更多顾客了解使用“椀菜商城”平台。
  凭着良好的品质与信誉,渐渐地,商城的顾客越来越多,订单也直线上升。“如今,我们在合肥市已经建立80个社区服务站,顾客前一天晚上9点前下单,第二天上午就能配送到位。目前,商城覆盖人群达150万人,稳定顾客有15万人左右,每日订单超5000个,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说起目前的成绩,刘明心感慨万千,“在农业领域摸爬滚打整十年,总算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让家乡的生态农产品香飘省城。”
  “泥溪味道”飘到省城,也让村民的荷包鼓了起来。“我们夫妻俩以做豆腐为生,以前骑着车沿街叫卖,遇上刮风下雨不仅辛苦还挣不到钱,现在坐在家里就能接到订单,一年还能增加5万元收入。”在品创园内,村民王美青一边打包豆腐,一边笑道。
  据统计,在刘明心的带动下,当地300余户农户年增收1000余万元。由于表现突出,刘明心先后荣获2022年安徽省青年五四奖章、2021年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2020年安徽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2019年池州市脱贫攻坚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
  “如今,‘品创园模式’已经拓宽了东至县南部山区农产品的销路,下一步,我计划在县城创建一个品创园,帮助解决东至县东部圩区周边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展望未来,刘明心信心满满,今后他要继续完善“镇域田园综合体”项目,争取形成可以复制的经验,帮助更多农民把农产品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