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4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18日
以“爱”除“碍”,托起“稳稳的幸福”
——我市奋力谱写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多部门联合举办“爱,让星空蓝起来”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公益活动

  举办池州市残疾人读书达人演讲比赛

  给残疾人送轮椅上门

  大渡口镇举办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辣椒高效栽培基地现场观摩

  助残志愿者为残疾人送辅助器具进家庭志愿服务活动
  着力强化党建带群建,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全方位开展儿童残疾预防工作,印发《池州市关于加强0-6岁儿童残疾预防工作实施方案》;规范残疾人家站运行管理,着力打通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开展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持续营造扶残助残氛围;推动成立市扶残助残协会,持续凝聚助残力量……
  残疾人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心、人民关切。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市残联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用心、用情、用力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题、谋福祉,残疾人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2023年以来,市残联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统筹推进困难残疾人康复工程等“5+2”项政府民生实事,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相关工作获省残联主要领导和市政府领导多次批示肯定。
  兜牢民生底线,当好“守护人”
  2023年7月,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的一纸录取通知书,给住在东至县尧渡镇东村村的汪某某和他的家人带来了希望,但同时一家人又对学费一筹莫展。2006年出生的汪某某患有智力残疾,父亲也因肢体残疾无法劳动,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了在县城做保洁员的汪某某母亲身上。
  正当全家人发愁时,东村村残疾人专委余芬带来了好消息:“从2023年开始残疾中职学生也可以获得残联资助,孩子不会因家庭困难耽误读书深造,而且资助每年都可以申报,一直到完成学业!”
  有爱无碍,弱有所扶。2023年8月18日,贵池区2023年度“爱心助残·求学圆梦”捐赠仪式举行,共有26家爱心企业对部分困残家庭学子进行捐助,受助学生共24名。
  2023年,我市资助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大学生99名20.6万元,累计补助中等职业教育残疾学生41名6.15万元。巩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积极对接帮助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并实行“一人一案”分类安置。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719人,其中入学安置706人、暂缓入学13人,入学率达98.2%。
  做好残疾人工作,事关民生福祉。市残联、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文件,规范残疾评定及复评工作,各县区残联定期对走访摸排出的疑似残疾对象,组织评定机构开展每月一至两次“集中评定”“上门评残”以及“视频评定”,同时加强与民政、人社、公安等部门信息共享,及时掌握残疾人死亡和迁移信息,推动残疾人证应办尽办、应换尽换、应销尽销、应补尽补。2019年以来,第二代残疾人证大批量到期,给残疾人证换证工作带来很大压力。池州市残联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并将此事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要内容。2023年,新办残疾人证2783人,到期换证1869人,注销1847人。全市累计开展上门评残服务44次,上门评残服务377人。
  我市不断加大残疾人社会救助力度,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兜底保障工作,残疾人基本民生系上“保险带”。市残联全力推进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持续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定额资助残疾人脱贫户参保,实施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取消封顶线的大病保险倾斜,全市残疾人脱贫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率100%。配合民政部门累计发放“两项补贴”4518.2万元。实施“一户多残”困难家庭生活救助,为全市4726名残疾人发放救助资金340.27万元。深入落实“阳光家园计划”,全市为326名就业年龄段的精神、智力、肢体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
  推动就业创业,当好“铺路人”
  “虽然上帝关闭了我们的‘窗户’,但我们还有声音和双手,同样可以打开另外一扇门,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曹雪松是石台县小河镇来田村人,因天生的视力残疾,生活、成长、求学,他走的每一步都经历了异于常人的困难。为学一门手艺维持生计,他学习盲人按摩,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办了中医推拿馆。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却执着于为别人的世界创造光明,用爱和温暖引导他人前行。作为一名连续多年获得优秀表彰的中共党员和石台县第五届盲人协会主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千方百计为残疾人提供帮助和服务,带动其他盲人创业。
  这样励志的故事不断发生在我市各地。贵池区墩上街道河口村孙中平因14岁的一场急性脑膜炎,导致双耳神经性耳聋。看着父母因焦急而苍老,他暗下决心要自食其力。经过不断努力,2015年,他毅然决定经营饭店。“贵池区残联和街道残联为我申报了残疾人就业扶持项目,并送来了启动资金,为我解决了很多难题。”孙中平不懂就问,本着食材安全、诚信经营、待人真诚的态度,得到了客人的充分肯定,饭店生意一直兴隆。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残疾人来说,就业的意义更加特殊,不仅能让他们安身立命,更能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我市积极探索残疾人就业新模式,广聚助残力量,补齐政策链条,创新培训模式,完善服务机制,全市残疾人就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期。
  市残联落实《池州市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实施方案》,去年发放个人创业扶持补贴498人,推动建设“阳光大棚”等助残设施农业31个、阳光助残就业基地2个。大力宣传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政策,积极联合人社等部门组织招聘活动,努力促进人岗对接。加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实施《池州市促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确定8个全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25人,帮助61名智力、精神、肢体重度三类残疾人就业。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去年全市共开展10期残疾人培训班,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301人,完成率达168.16%,累计投入资金37.53万元。
  2023年以来,市残联广泛宣传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同时积极为企业纾难解困,结合残疾人身心特点,开发出更多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惠及更多就业困难的残疾人,营造出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人人都为残疾人事业作贡献的良好风尚。
  提升服务能效,当好“贴心人”
  “自从政府给我家改造了这个卫生间,现在帮助儿子洗澡、上厕所方便多了,到卫生间去再也没有障碍了,真的很感谢!”面对回访的村残协专职委员,东至县尧渡镇管山村徐某某(肢体一级残疾)的父亲激动地说。
  我市坚持“夯实基础、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多办实事、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超额完成了2023年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任务。
  市残联将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纳入全年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要点,认真筛选符合无障碍改造条件的家庭,开展入户调查摸底,并现场制定“一户一策”施工改造方案和改造内容,严把安全、质量、规范、便捷、实用关,为全市332个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完成无障碍改造,补贴改造资金115.85万元。
  残疾人的品质生活离不开精准康复服务,更需要完善的康复服务体系。我市制定印发《池州市2023年困难残疾人康复工程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困难残疾人康复民生工程,为4595名困难精神残疾人发放药费补助资金459.5万元。康复训练救助386名残疾儿童,为94名残疾儿童适配了假肢矫形器等康复辅具。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513人,适配听力助听器230人,签约家庭医生服务19048人,完成康复人员培训595人,适配辅具1270人,康复服务率和辅具适配率均达100%。出台《池州市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暂行办法》,规范辅具采购流程管理。
  2023年11月,青阳县在全县推行“青e享”免费辅具租赁服务,积极探索辅助器具服务新理念。“我婆婆有慢性病,现在病情加重导致脚部浮肿,短时间内没法走路。”2023年12月,青阳县杜村乡宗文村村民黄女士为婆婆办理了辅具租赁业务,她说,虽然家里现在急需轮椅,但这种需求是一时的,等到婆婆病情好转,轮椅就会闲置。“这个免费租赁轮椅的服务特别好,我们不用花钱买轮椅,就可以使用3个月,到期后将轮椅送回去就行!”黄女士开心地说。
  做好残疾人工作,不仅要让残疾人在物质上有保障,还要让他们精神上更富足。我市高度重视残疾人文体事业发展,围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开展系列文体活动,丰富残疾人的生活。
  2023年市残联联合池州市传媒中心打造手语新闻节目《一周要闻》,为全市5000多名听障残疾人提供了更好的信息服务。优化《残疾人之声》广播节目和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宣传以及池州日报专版等传统媒体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氛围。推动青阳县公共图书馆建设盲人阅览室,不断畅通盲人阅读渠道。组织特奥运动队10名运动员代表参加安徽省第五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获4金5银6铜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常态化开展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残疾人文化周”“读书达人演讲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把文化送到残疾人身边。
  2023年,全市各级残联组织凝心聚力、勇毅前行,以“爱”除“碍”,用真心真情托起残疾人群体“稳稳的幸福”。2024年,全市残联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残联、省残联第八次代表大会精神,围绕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体、无障碍改造、维权等工作,努力把目标要求变成务实举措,奋力谱写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4年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
  今年全国助残日活动的主题为“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
  (市残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