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养老院”——两个看似矛盾的字眼在近期紧密结合在一起,吸引了舆论的关注。
“青年养老院”,即为中青年群体打造的“养老院”,吸引年轻人聚集一处喝咖啡、聊天、种地、晒太阳等,放慢生活节奏、远离城市喧嚣,进入所谓的“养老”状态。
虽然叫“青年养老院”,但这里并不具备养老的任何功能:没有照料人的护工,没有做饭的大厨,也没有检查身体的保健医生……据说,目前这类“青年养老院”,在大理、西双版纳、重庆、宁波、江门、合肥等城市都已出现。在网络上,诸如“‘青年养老院’是不是下一个创业风口”的话题也变得热起来。
“青年”和“养老院”放在一起,天然给人以一种鲜明的反差,由此引发关注和讨论,并不让人意外。其实,从目前各方所给出的信息来看,“青年养老院”更像是一种“噱头”。因为它们多是脱胎于一些咖啡厅、酒吧、民宿、农家乐等,也即主要是在已有事物基础上的一种概念的“提炼”和“创新”,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新业态,更与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养老院”有着本质区别。
比如,它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有创业者在城市的郊区租下一处建筑进行适当装修,给周末前来休假的年轻人提供一个远离城市喧嚣、卸下工作压力的空间,年轻人在这里可以住宿、社交,甚至参与农活等。有的年轻人到“青年养老院”后,就把手机设成了占线状态,外来的电话一律“屏蔽”。其实,不少城市周边的农家乐也具备这样的功能,只不过由于突出了“青年养老院”的定位,它的服务针对性更强,在氛围的营造和理念的营销上,更能抓住当下一些年轻人的“心”。
首先“养老”这两个字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就具备了“情绪价值”。在当前的快节奏压力型社会中,不少年轻人在升学、就业、婚嫁、教育等方面的确面临种种现实烦恼,对于可以放松、自在的空间,有着极强的现实需求。而“养老院”就被赋予了某种“理想”色彩,它既代表一种可以完全放松身心的空间,也对应一种可以远离压力的状态。有相关调查就显示,当下不少年轻人渴望逃离职场、早日退休,并因此被贴上了诸如“佛系”“躺平”等标签。
不管是渴望退休,还是对“青年养老院”的向往,这里面都带有一种自我调侃的成分,是在寻求一种自我的“调适”,并非一味地“摆烂”“妥协”。所以,对于“青年养老院”的出现,社会不妨多一些平常心和同理心,大可不必将之作为青年人对生活“累觉不爱”、失去斗志、追求“躺平”的新例证。
同时,要警惕这样的概念被过度炒作。作为创业者,年轻人选择这条“赛道”,还是应该多些理性,不可盲目跟风。毕竟“青年养老院”到底能够火多久,还有待现实的印证。也要防止将“青年”和“养老院”作过多的捆绑,给年轻人贴上“暮气沉沉”“叹老”等标签。
本质上,“青年养老院”的兴起并不是因为年轻人正步入“养老”状态,而是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仍处于一种“挣扎”的状态,需要在工作与生活、家庭与自我、当下及未来之间,时刻进行并不那么容易的“平衡”。因此,他们才渴望能够获得一些“逃离”“超脱”的机会——哪怕它只是暂时的、只是情绪上的。
社会需要看到当代年轻人所面对的现实压力和精神状况,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释放压力,获得更多从容的成长空间。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