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了朦胧的晨雾,宛如一把金色的钥匙,轻轻打开了一个新的日子。在这宁静的初夏早晨,阳光无声地洒落在一户农家的院子里,斑驳的木桌上,两盘热气腾腾、晶莹剔透的东至米饺正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仿佛是那晨光的化身,温暖而细腻。
家人们围坐在桌旁,一边品尝着这道美味佳肴,一边谈笑风生。笑声中,窗外的花儿也似乎在轻轻摇曳,伴随着微风,将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幸福传递给每一个呼吸的人。
“小小米饺立战功,美味相传数百年。”相传,明朝初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路过东至县,由于将士们所带的饭团、炒米粉等干粮遇水即坏,战士饥渴难耐。东至的巧妇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大米蒸熟后冷却晾干,磨成细米粉,再用开水调和揉成光滑的面团,放入调制炒好的菜馅,封上口,放入蒸笼中蒸透。将士们吃了这种不怕被水泡坏的蒸米粑,作战时如有仙人相助。故此,朱元璋又将蒸米粑称之为“仙米粑”。
我的岳母是做东至米饺的高手,记得第一次见到她手艺的时候,我被那精细入微的过程深深吸引。首先是做饺皮。将米粒细长的籼米淘洗干净,蒸至七分熟晾干,再用石磨磨成细粉,加入沸水之后揉成团,那一刻,米香四溢,仿佛整个厨房都被温柔的蒸汽拥抱。
接着就是炒馅。五花肉、切成小粒的豆角,再放入切碎的豆腐丁,加入适量的清水、佐料,先翻炒再焖煮,让所有的香味都包裹在一起。等待着与米粉的完美结合。
再就是做饺子,这一步骤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将面团分成一个个剂子,摁扁压圆,捏成碗状,或者模具直接压扁,放上适量炒好的馅,再小心翼翼地捏紧口,一个月牙形的米饺便诞生了。每当这个时刻,我都能感受到岳母对这份手艺的尊重和爱护。
最后是蒸饺子。将做好的米饺放入蒸锅,垫上白布防黏。水烧开后,中火蒸约十分钟,屉顶白烟袅袅,一股股米香扑鼻而来,让人无法抗拒。
东至米饺味美,在于它的皮薄馅多,香软绵酥。它的馅料搭配合理,既有豆角、豆腐、咸菜等素菜的清香,又有半肥半瘦的猪肉的鲜美。每一口都是对食材原味的尊重和提炼,每一口都能让人感受到东至人民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恩赐。
随着岁月的变迁,东至米饺的制作工艺也在继承中创新。从最初的汤圆状到现在的半月形花边,从单一的素馅到丰富多彩的荤素搭配,每一次的变化都是对传统的致敬,对美好的追求。2017年9月,池州市评出“十大金牌小吃”东至米饺名列其中,后来还被CCTV1《舌尖上的中国3》栏目组特别报道播出。这不仅是对它美味的认可,更是对它文化价值的肯定。
“佳节盼归心意切,一笼米饺最相思。”如今,走进东至乡村,每逢节庆或是重要日子,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的都是米饺的香气。在东至人心里,小小米饺承载了独特的记忆和乡愁,家乡美食所带来的牵挂,是每个东至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味道。
每一次品尝都是对历史的回味,每一个精雕细琢的背后都有一个关于坚守和传承的故事。东至米饺不仅是饭桌上的一道佳肴,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我深信,这种家乡的味道能够继续书写它传奇的篇章,让更多的人品味到这份来自东至的月牙般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