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6月06日
近年来,贵池区全面推进秸秆“五化”利用——
“秸”尽所能,让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 记者 王齐斌

  日前,在池州众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秸秆加工设备满负荷运转,回收来的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秸秆经过加工,变成一根根褐色圆柱状的生物燃料。

  “这种燃料灰分低、体积小、密度大且燃烧效果好,是环保无污染的清洁能源。”池州众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汪玉海介绍,“我们公司年生产生物质颗粒型燃料3万吨,年利用农作物秸秆1.5万吨,年产值2500多万元。产品主要供应池州大唐钙化物有限公司及东至香隅化工园部分企业。”

  贵池是传统农业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等农作物,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接近87万亩。在粮食年年丰收的同时,秸秆处理是一道难题。近年来,贵池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积极探索秸秆产业化利用新模式,走出一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方共赢的新路径。

  位于贵池区里山街道的池州畜源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皖南小黄牛养殖基地,投喂的饲料主要是本地的水稻、玉米和小麦等农作物秸秆加工的饲料,年消耗秸秆3000余吨。

  202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做好“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池州畜源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抓住机遇,与周边6个镇街签订了秸秆收购收储协议,新建了饲料加工厂房,增加了两条饲料加工生产线,每天可生产秸秆饲料5吨。公司负责人唐国情说:“我们深入挖掘黄牛产业附加值,延长秸秆饲料的产业链,带动全区秸秆饲料产业订单化,走出一条多方共赢的产业振兴路。”

  除了深入落实“秸秆变肉”工程,贵池区还大力推进秸秆基料化,把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种植作为优先发展产业。

  贵池区梅村镇、棠溪镇等山区镇种植香菇、木耳历史悠久,秸秆加工成菌菇基料有效化解了一道环保难题。走进梅村镇十字村秀珍菇智慧菌房项目基地,一期40余间智慧菌房已建成,正在进行收尾工作,预计今年7月投产。“秸秆做基料产业前景广阔,智慧菌房一期投产以后,年产值可达1200余万元,每年利用秸秆2000多吨。”十字村党总支书记程亮介绍。

  2018年10月,十字村成立了池州十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坚持传统种植产业——黑木耳种植。2019年,十字村党总支部与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科学系党支部结对共建。在大学教授专业指导下,制成了掺拌秸秆制作的菌棒并推广开来,黑木耳产量品质均未下降。值得一提的是,该村将废弃菌棒加工成生物质颗粒,用于黑木耳蒸汽灭菌的燃料,富余卖给附近村民用作炒茶制茶燃料,有效避免二次污染,从而改善环境,实现“变废为宝”。

  经过多年的发展,贵池区已建成秸秆镇街收储中心12个、村级临时收储点108个,年收储能力达25万吨;已建成秸秆“五化”利用企业17家,年加工利用能力超22万吨,全区秸秆产业年产值超过3亿元。据悉,贵池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考核连续5年位列全市第一,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争取到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

  贵池区秸秆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贵池区每年及时出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奖补资金实施方案,推动建立健全秸秆离田“前端收集运输、中端储存加工、后端产品使用”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同时,加强技术支撑力度,印发《贵池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为企业在研发、集成、推广、运行中降低成本。

  “推行秸秆高值高效综合利用,实现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让天更蓝、水更清、民富裕的良好愿景成为现实。”贵池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吴怀昌表示,“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强化科技支撑,做大做强秸秆产业,提升秸秆综合利用能力,让秸秆‘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