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6月11日
习惯的培养需要约束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句话出自《汉书·传·贾谊传》,意思是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非常牢固,就像人的天性一样难以改变。这里的“养”是“培养”的意思。一个人良好的习惯,很难靠自觉养成,需要先“培”后“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简单的汉字彰显着民族智慧。培,本义是指给植物或墙堤等的根基垒土。东汉许慎在其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中曰:“培,培墩土田山川也。”其意为:培,在物体的根基处垒出土堆,培土使之成堆、培田使之固土、培山使之固本、培川使之固堤。没有外力的束缚,任何植物无以立,任何墙体无法固……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也一样,需要外在的约束。
《孟母三迁》的故事妇孺皆知。孟子父亲早逝,贫苦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孟子靠织布度日。起初,母子二人居住在一处墓地附近,年幼的孩子喜欢模仿,孟子总是和一帮孩子玩下葬哭丧的游戏。孟母看到势头不对,将家搬到集市的一个屠宰场旁,可是年少聪明的孟子又学起了炫卖、屠宰。孟母无奈,再次迁家至一所学宫旁,这时孟子所学的就是礼仪法度的学问了。孟母希望孩子一心一意好正学,但以前都是事与愿违,所以有过“子不学,断机杼”的伤心和恼火。而今,孟子在琅琅的书声中,完全摒弃了以前的坏习惯,这是母亲择邻而处、通过环境约束他的结果。
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的环境熏染,对人都有一种不可低估的约束作用。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良好环境,还需要外在的行为约束,不断地修正行为。《苏东坡传》中记载,苏家书香门第、殷实之家,幼年的苏轼苏辙兄弟十分贪玩,总是被父亲苏洵带在身旁读书。苏轼8至10岁间,父亲进京赶考落第,便到江淮一带游历,两年不曾回家。期间,苏轼兄弟没有了父亲的管束,便玩性大发,到菜园里玩泥巴,在院子里掏鸟窝,被母亲发现后,严加管教,责令他们读《后汉书》。后来,院子里树枝上的鸟窝低得孩子们都看得见,苏轼兄弟却再也没有捉弄过鸟儿,而是专心读书。
长期的环境约束和行为约束,必然会产生不自觉的意志约束到自觉的意志约束的蜕变。中国“狼爸”萧百佑的教育故事曾备受舆论关注。他不仅注重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更注重立家规,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同时辅以严厉的“棍棒教育”,他的4个孩子中,3个考上北大,一个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尽管公众对他的“教育实验”莫衷一是,担心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但他的孩子们一致认为,父亲严厉的背后是慈爱,那种未雨绸缪、谋定而后动的教育,让他们自律向上的习惯逐渐稳固,并伴随着他们走向成功。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世界很大,能禁得住的诱惑太少;心房很小,而移不出的杂念太多。孩子的可塑性大,是让习惯成为他们“最好的仆人”还是“最坏的主人”,主要取决于外在的、必要的、正确的约束。所以,我们要约束自我,约束孩子,肯为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花费时间和精力。
(作者单位:东至县至德小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简单的汉字彰显着民族智慧。培,本义是指给植物或墙堤等的根基垒土。东汉许慎在其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中曰:“培,培墩土田山川也。”其意为:培,在物体的根基处垒出土堆,培土使之成堆、培田使之固土、培山使之固本、培川使之固堤。没有外力的束缚,任何植物无以立,任何墙体无法固……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也一样,需要外在的约束。
《孟母三迁》的故事妇孺皆知。孟子父亲早逝,贫苦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孟子靠织布度日。起初,母子二人居住在一处墓地附近,年幼的孩子喜欢模仿,孟子总是和一帮孩子玩下葬哭丧的游戏。孟母看到势头不对,将家搬到集市的一个屠宰场旁,可是年少聪明的孟子又学起了炫卖、屠宰。孟母无奈,再次迁家至一所学宫旁,这时孟子所学的就是礼仪法度的学问了。孟母希望孩子一心一意好正学,但以前都是事与愿违,所以有过“子不学,断机杼”的伤心和恼火。而今,孟子在琅琅的书声中,完全摒弃了以前的坏习惯,这是母亲择邻而处、通过环境约束他的结果。
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的环境熏染,对人都有一种不可低估的约束作用。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良好环境,还需要外在的行为约束,不断地修正行为。《苏东坡传》中记载,苏家书香门第、殷实之家,幼年的苏轼苏辙兄弟十分贪玩,总是被父亲苏洵带在身旁读书。苏轼8至10岁间,父亲进京赶考落第,便到江淮一带游历,两年不曾回家。期间,苏轼兄弟没有了父亲的管束,便玩性大发,到菜园里玩泥巴,在院子里掏鸟窝,被母亲发现后,严加管教,责令他们读《后汉书》。后来,院子里树枝上的鸟窝低得孩子们都看得见,苏轼兄弟却再也没有捉弄过鸟儿,而是专心读书。
长期的环境约束和行为约束,必然会产生不自觉的意志约束到自觉的意志约束的蜕变。中国“狼爸”萧百佑的教育故事曾备受舆论关注。他不仅注重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更注重立家规,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同时辅以严厉的“棍棒教育”,他的4个孩子中,3个考上北大,一个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尽管公众对他的“教育实验”莫衷一是,担心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但他的孩子们一致认为,父亲严厉的背后是慈爱,那种未雨绸缪、谋定而后动的教育,让他们自律向上的习惯逐渐稳固,并伴随着他们走向成功。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世界很大,能禁得住的诱惑太少;心房很小,而移不出的杂念太多。孩子的可塑性大,是让习惯成为他们“最好的仆人”还是“最坏的主人”,主要取决于外在的、必要的、正确的约束。所以,我们要约束自我,约束孩子,肯为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花费时间和精力。
(作者单位:东至县至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