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6月15日
赓续历史文脉 建设文化名市
——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纪实
  □ 记者 徐婷
  东至“白笏章氏吟诵”亮相国际舞台,赢得阵阵喝彩;《漆以载道,古训留香》入选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实现了我市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上“零”的突破……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年来,我市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赓续历史文脉,坚持守正创新,用实际行动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保护传承,让文物“活”起来
  六月,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满目翠绿,生机勃发。“哟!这是一枚大熊猫牙齿化石!”在梅源山脚下,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们正在对华龙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这是继2014年、2015年和2018年之后的第四次大规模发掘。
  “华龙洞是继周口店之后我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以及石器等人类活动证据的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化石遗址,对于探查中华文明的演化历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告诉记者。
  如何把丰硕的考古成果呈现给普通观众,进一步发挥公众教育价值?2018年,东至县将原建新中学校址改建为华龙洞遗址陈列馆,相继建成展陈楼、专家楼、科普楼。展陈楼内,海量图片、实物不仅展示着华龙洞考古发掘成果,而且向普通观众普及古人类演化的科学知识。日前,东至县文旅局正招募志愿者,组织他们暑假期间走进华龙洞,近距离了解古人类生活场景。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据悉,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2处、国家一级文物21件(套)。一年来,我市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组织编制《池州市(贵池区)文物保护利用专项空间规划》,共投入4200余万元资金对清溪塔、章氏宗祠、富春桥等国家、省、市级32处文物建筑进行修缮。争取2000余万元各类资金,用于东至县华龙洞遗址、青阳县曹氏宗祠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与此同时,依托展览馆、纪念馆等文博资源,推出“开放日”“研学游”“跟着文物游池州”等活动,充分展示池州文物的独特魅力,让文物“活”起来,以真实可感的模样融入民众生活。
  守正创新,让非遗“传”下去
  非遗漆扇制作、古风展演、植物拓染……6月8日,一场以“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为主题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石台县牯牛降景区举行。现场,游客方亮将扇子置入盆中,稍微旋转后慢慢取出,一把独一无二的漆扇就诞生了。“池州将非遗拓展到景区等场所,增加了大众对非遗的认知,让非遗焕发出新活力。”方亮表示。
  池州傩戏、青阳腔、东至花灯舞……作为了解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尤为重要。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1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3项。
  一年来,我市坚持活态传承、守正创新,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市级财政安排100万元非遗保护资金,专项用于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大濒危剧种展示展演力度,组织濒危剧种池州傩戏和青阳腔进景区、进校园、进商业综合体等地演出,每年各演出100场。常态化开展“非遗沙龙”活动,让非遗走近群众、走进生活。
  “跟随着鼓点,胳膊和手指要这样摇摆,脚下转圈转得更稳一些……”6月2日,在贵池区墩上街道山湖村傩戏传习所,78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唐茂华老师正在教该村17岁的少年唐志杰学习傩戏。
  教学过程中,唐茂华老师一边示范动作,一边说着要点,当看到唐志杰的动作有不够规范的地方时,便上前手把手纠正,唐志杰学得十分认真,按照老师所说的不断精进,动作愈发流畅,赏心悦目。
  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是关键。一年来,我市深入实施非遗“名师带徒”工程,已有项目60个次、师傅75人次、徒弟226人通过考核验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市正实施千名艺术创作表演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引进全市紧缺的戏剧创作及表演人才,力争到2025年,艺术创作和表演人才达到1000人以上。
  文化惠民,让生活“美”起来
  台上演员演得激情投入,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4月27日,在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一场由市、县文旅局共同举办的2024年安徽省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演出火热开演。歌舞、朗诵、乐曲等多个民俗韵味浓郁的节目,搅热了乡村的文化氛围,演到精彩处,鼓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要说看演出,还是在现场看过瘾,‘村晚’已经到家门口来了好几次了!”朱备镇村民盛云香笑道。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文化服务内容、延伸文化服务触角,让老百姓尽享家门口的“文化大餐”。我市鼓励引导各地举办“四季村晚”活动,一年来累计举办“村晚”70余场、“送戏进万村”演出366场。连续6年开展“悦动池州”文化惠民演出,每年举办120场。
  “步法要均匀,手眼要方向一致……”6月5日晚,走进石台县横渡镇鸿陵村文化广场,村民们正在排练广场舞《党旗飘扬》,来自县文化馆的文化辅导员章琼正在对村民们的舞台表演动作进行指导。
  植根群众、惠及群众,送文化还要“种”文化。一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公益工程作用,邀请专业艺术教师深入乡村,定期举办文艺公益培训,开设成人戏曲表演、二胡、古典舞等20余种艺术辅导班,培训人员近5000人次。与此同时,全市71个公共文化场馆(站)坚持免费对外开放,举办公益艺术培训班,开设55个门类课程,培训人员2.1万人次。
  业余小剧团、黄梅戏剧团、舞蹈队……如今,在池州,一支支“带不走的文化队伍”活跃在城乡舞台上,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我市还推荐《田家有杏不需梅》等5部小戏和《富贵的图》等3部大戏作品申报2024年度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进一步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精品文艺创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全市文化基因解码赋能工程,为加快建设文化名市和高品质旅游强市注入文化动能。”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