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4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6月27日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构筑美好精神家园

  濒临失传剧种公益性演出——傩戏专场演出。

  2024年池州市“六一”少儿文艺调演节目展演。

  “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2024池州市春节非遗展演。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暨“四季村晚”展演展示活动。

  6月7日,贵池区江口街道举办“我们的节日·欢乐庆端午”系列活动。

  “从池图出发——行阅家乡之美”研学实践系列活动。
  一次次精彩的文艺演出奏响旋律,点亮幸福;一场场有趣的读书分享会如沐春风,浸润心灵;一曲曲欢快的广场舞舞出健康,传递快乐……这些,都是我市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持续强化文化阵地建设,积极探索文化服务新模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居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加快推进池州文化名市建设。
  锤炼艺术精品 繁荣百姓生活
  近日,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4年度资助项目名单揭晓,池州学院青年教师范雪歌申报的漆工艺创作《漆以载道,古训留香》项目成功入选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实现了我市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上零的突破。
  据介绍,《漆以载道,古训留香》项目以明清徽州木雕为主题,通过解构、提炼和重组等方式再设计,表达了贯穿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艺创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奖励措施,努力营造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出台《关于扶持池州市黄梅戏剧院开展优秀艺术创作生产三项措施》,落实100万元艺术创作生产经费,市黄梅戏剧院新创傩舞《鼓乐龙腾》《古傩衍庆 盛世迎春》《神农教耕》,复排《喜荣归》等黄梅小戏折子戏4个,新创歌伴舞《再遇千年傩》《灵山秀水美池州》等节目4个。落实文艺创作奖补,兑付2022年度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入选省级、市级孵化计划的7个小戏和获得省社科奖奖励的2部文学作品)70.5万元。
  各种激励下,我市涌现了一批杰出文艺工作者。去年,市黄梅戏剧院一级演员胡杰、市创作研究室二级编剧王光龙分别入选江淮文化名家引育工程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
  这些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文艺作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把握时代脉动,喷薄出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其中,《回乡陀螺》入围省民委、省文旅厅“石榴情”民族题材剧本优秀完整剧本,《拯救童话世界》荣获“金画眉”最具潜力儿童剧本奖,《负暄记》荣获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戏曲类“潜力剧本”奖,《县令求雨》荣获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小戏小品类“潜力剧本”奖。小戏《回家》成功入选2023年度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
  开展文艺交流 讲好池州故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2023年12月,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首届“电影遗产”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笏章氏吟诵”传承人章灵泓的两名弟子汪江月、王致远吟诵的《诗经·小雅·鹿鸣》惊艳了国际舞台。
  据悉,“白笏章氏吟诵”为东至县张溪镇白笏燕泥书屋创始人章树桢传承下来的吟咏曲调,其调声悦耳,调式丰富,曲调因诗词而异,音乐色彩浓郁,声调融入了地方民间音乐元素,语音采用皖江方言,对地方语言的研究传承意义重大,对全国的吟诵传承和教学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九华布鞋制作技艺、青阳生漆夹纻技艺、吕氏影雕等3项非遗亮相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皖江八市群艺大赛中,池州市荣获一金一银的好成绩;贵池傩戏《刘文龙和番记·送别》、青阳腔《百花赠剑》入选安徽省优秀地方戏曲(声腔)剧目展演,傩舞《国泰民安》参加黄山旅游节开幕式演出……为弘扬我市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近年来,我市不断挖掘文艺资源,推荐优秀剧目对外交流,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池州故事,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我市新时代精神风貌。与此同时,市文旅局牵头草拟《文化名市建设行动方案》《文化名市建设行动2023及2024年重点目标、重点任务及重点项目清单》,推动市黄梅戏剧院与安徽省徽京剧院达成《千年傩》复排合作协议,促进双方在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推动池州傩戏、青阳腔等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4月19日,“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示范演出在九华山风景区精彩上演。环布广场的历史建筑、绮丽的自然风光、曲调悠扬的戏曲演出、古朴又充满活力的池州傩戏与青阳腔表演,构成一幅幅生动美好的“上春山、听春曲”画卷,绽放了梦幻九华、人文九华灿烂光彩。九华山当地居民及游客3千余人观看演出。
  我市还积极开展濒临失传剧种贵池傩戏和青阳腔进景区、进校园、进商业综合体等地演出共200场次。联合市教体局在主城区中小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市本级完成14场演出任务。保护传承非遗 绽放时代风采
  6月6日,在青阳县朱备学校,一场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正在进行。讲台上,省非物质文化传人、青阳县农民画画家张平安正在用朴实的乡音,为孩子们讲解农民画的起源,分享农民画的风格特点和绘画技巧。
  “在学校里就能学习到我们身边的非遗——农民画,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不枯燥,而且非常生动、鲜活。”青阳县朱备学校501班学生彭璟告诉记者,他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非遗的传承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农民画,喜欢农民画,让他们带着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共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安徽省非物质文化传人、青阳县农民画画家张平安表示。
  作为了解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尤为重要。我市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1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3项。
  一年来,我市坚持活态传承、守正创新,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市级财政安排100万元非遗保护资金,专项用于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常态化开展“非遗沙龙”活动,让非遗走近群众、走进生活。
  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是关键。一年来,我市深入实施非遗“名师带徒”工程,已有项目60个次、师傅75人次、徒弟226人通过考核验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市正实施千名艺术创作表演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引进全市紧缺的戏剧创作及表演人才,力争到2025年,艺术创作和表演人才达到1000人以上。
  坚持文化惠民 擦亮幸福底色
  走进东至县东流镇城北社区“15分钟阅读圈”阅览室,一排排图书整齐摆放、一缕缕书香沁人心脾。“孩子很喜欢阅读绘本故事,一到周末就迫不及待来看书。城北社区‘15分钟阅读圈’离家近,孩子在这里可以学中乐、乐中学。”家长包玲燕说。
  据介绍,该阅览室总面积约120平方米,配置图书5000余册,涵盖经济、文学、少儿等多种类型。“自‘15分钟阅读圈’运营以来,已举办活动30余次,共接待读者6000余人。”城北社区党委书记方小霞说。
  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阅读环境,完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提升阅读推广服务品质和效能,让阅读逐渐成为市民的文化自觉。全市共建设公共图书馆5家、图书分馆66个、“15分钟阅读圈”点位30个、图书流通点21个、农家书屋614个。各级公共图书馆文献馆馆藏总量达134.65万册,人均馆藏量达1.01册/件,全年均免费对外开放。池州市图书馆连续3年在全省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绩效考核中位列第一,东至、石台、青阳3县图书馆在2023年度全省考核中并列第一。
  “咚咚咚、嚓嚓咚……”在贵池区殷汇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艺大舞台上,鲜艳的红缨、亮眼的红腰带和红色腰鼓显得生气盎然,几位大姐身挂腰鼓、手舞鼓槌敲打着欢快的曲目。“我们喜欢跳舞,一有空就约着来这里敲锣打鼓跳上一段。”村民程玉枝笑道,“这里已经成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文化乐园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健康幸福。”
  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大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我市鼓励引导各地举办“四季村晚”活动,一年来,累计举办“村晚”100多场、“送戏进万村”演出600多场。连续6年开展“悦动池州”文化惠民演出,每年举办120场。充分发挥公益工程作用,邀请专业艺术教师深入乡村,定期走进农村举办文艺公益培训,开设成人戏曲表演、成人二胡、成人古典舞等20余种艺术辅导班,培训人员近5000人次。全市71个公共文化场馆(站)坚持免费对外开放,举办公益艺术培训班,开设55个门类课程,培训人员2.1万人次。
  下一步,市文旅局将持续推动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精品文艺创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一批公共文化空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加快建设文化名市和高品质旅游强市建设注入文化动能。
  (池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