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7月12日
昭明太子与池州的渊源
何家荣
  昭明文化何以扎根于池州大地
  昭明太子,名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省武进区西北)人,生于公元501年,卒于公元531年。萧统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尝立为太子,未继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据《梁书·昭明太子传》,太子早逝,令皇室上下、吏民百姓哀痛不已。梁武帝诏司徒左长史王筠为太子作哀册文。哀册文称:“(太子)外弘庄肃,内含和恺。识洞机深,量苞瀛海;立德不器,至功弗宰;宽绰居心,温恭成性;循时孝友,率由严敬。”
  各地百姓深情难舍,怀念太子,纪念太子。许多地方,这种纪念从此就没有中断,成为传统。据明嘉靖《池州府志》卷一“舆地篇”:“梁昭明太子墓,在城西南七十里。太子姓萧名统,梁武帝子也。尝游观于池,悦秋浦秀山之胜。既薨,附于山民曰:‘吾尝爱此,今上帝赐我矣。汝等可祀之,吾福汝也。’众乃诣廷,请衣冠葬于是焉。”又清光绪《贵池县志》卷三“舆地志·山川”:“秀山,《江南通志》在府城西南八十里,叠嶂如屏,贵池在其下,有梁昭明太子冕服陵在焉。宋·陆游《入蜀记》:秀山有昭明太子墓,拱木森然,下有昭明庙,建于梁大同三年,宋明相继修葺。”又据明·方谟《重建昭明太子殿记》)“唐永泰初,复置池郡,又自秀山迎祀于此。故秀山则以‘祖殿’称,此则曰郭西行祠是也。”
  梁大同三年(537),昭明太子逝于梁中大通三年(531),由此可知,秋浦秀山,建昭明太子衣冠冢、庙的时间,距太子辞世仅六年。从此以降,池人敬奉、祭祀昭明太子便代代相沿,而且不断增益,如改池城西门为“秀山门”;于长江池州段最险处罗刹矶建昭明庙,故罗刹矶又称“太子矶”,今矶虽不存,而名不易;池州傩奉昭明太子为“土主”……由此,形成了池州大地上独特的昭明文化。这似乎已是不争之事实,但其因由、细节,世亦多有疑。如宋人钟世美《新修郭西昭明庙记》即云:“然以《梁史》考之,则昭明未尝至池”,难道是史书遗漏了吗?对此,明代本土名士桂鏊《重修西祠记》作了这样的解释:池州之西祠及与之类似的建筑、遗存,乃“天下四方人之心也”,昭明太子乃“存天下之大香火”也。
  世人何以如此钟情于昭明太子
  据《梁书·昭明太子传》《南史·昭明太子传》,昭明太子可谓天下古今第一太子。他生而聪睿,性仁孝;他美姿容,善举止;他明于庶事,纤毫必晓;他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他性爱山水;他孝谨天至;他仁德素著……尤其好学多闻,“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晚唐诗人罗隐避乱于池,赋《文孝庙》:“秋浦昭明庙,乾坤一白眉。神通高学识,天下鬼神师。”这应该是池州诗歌史上最早赋昭明太子的诗。诗中用了一个典故,“白眉”一词,据《三国志·蜀志·马良传》:“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故世因以称兄弟间之优秀杰出者。诗言“乾坤一白眉”,则更进一步,盛赞昭明太子乃人间最优秀杰出者,所以,他可为人伦之师表。
  池州人,世间人,敬昭明,爱昭明,实际就是敬爱集于昭明太子一身的各种美德,敬爱他的博学,他的仁爱,他的孝谨,他的宽和,他的明识……敬爱昭明,或许就是爱自己,希望能不断自我完善,做更好的自己。
  昭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从现存的史料和古迹可以看出,人们对昭明太子的纪念,大都与《昭明文选》密切相关,沿江江南许多地方都建有与《文选》有关的纪念性建筑。如:
  江苏扬州仁丰里旌忠巷的“文选楼”;江苏扬州毓贤街阮元家的“文选楼”;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还曾画过文选楼,有《文选楼草赋图》传世;江苏镇江市南山的“昭明太子读书台”;湖北省襄阳县古城的“文选楼”;浙江临安西天目山禅源寺西北昭明峰下的“太子庵”“文选楼”;浙江乌镇市的“昭明太子读书处”。
  安徽池州的“文选楼”,以及有关昭明太子的众多古迹、遗存,正是这众多纪念性建筑的一部分。
  昭明太子虽英年早逝,但著述甚丰。有文集二十卷,撰集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二十卷,惜皆已佚,现存的只有后人编辑的《昭明太子集》,真伪无从稽考。昭明太子之所以能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之所以不朽主要在如下三方面:一是他搜集整理了当时并不被人们推重的陶渊明诗文,编成了《陶渊明集》,并亲自撰写了《陶渊明传》和《陶渊明集序》,表明了萧统超越于同代人的敏锐的鉴赏力和开放的文学观,同时也折射出昭明太子的高洁情志;二是他的好学和仁爱;三是他编纂了《文选》,世称《昭明文选》。此三者,尤其是《文选》,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奠定了昭明太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使得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昭明文化。昭明文化的核心或者说实质其实就是《文选》文化;《文选》不朽,昭明文化就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据史料记载,池州历史上,官员们至少两次重刻了《昭明文选》:一次南宋池州仓使尤袤主持校刻的,第二次是元代池州路同知张伯颜捐资重刻的。尤袤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所以他主持校刻的《文选》影响很大,被称为“尤刻本”“宋刻本”或“池阳郡斋本”,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版《文选》出版说明:“清嘉庆年间,胡克家据尤袤所刻《文选》李善注本复刻,改正了尤刻本明显的错误”,再参校另几种不同版本写成了《文选考异》十卷,“成为校刊较好和最通行的《文选》李善注本。”尤袤本人在刻本序中,详细说明了刊刻因由、时间、襄助人员以及摹本、刻板归属:“贵池在萧梁时实为昭明太子封邑,血食千载,威灵赫然,水旱疾疫,无祷不应。庙有文选阁,宏丽壮伟,而独无是书之板,盖缺典也。”“袤因以俸余锓木,会池阳袁史君助其费,郡文学周之纲督其役,逾年乃克成。既摹本藏之阁上,以其板置之学宫,以慰邦人所以尊事昭明之意云。淳熙辛丑上巳日晋陵尤袤题。”这个序文还提供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其时文选阁(历史上又称文选楼、昭明书院)与府学享有同样的地位,都是学子们心目中的圣地。
  池州人民就是这样,既以朴素的情感方式,又以深沉的理性方式,纪念着这位太子。
  《昭明文选》的历史地位
  《文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首先,是当时的风气使然,汉魏六朝著书、编集蔚然成风。其次,是萧统的太子地位为他编《文选》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那个时期,许多大政治家都酷爱文学,许多文人都涉足政治,“三曹”父子、谢氏家族等都可谓当时文坛风标、词林翘楚。萧统自己喜爱文学,他的父亲萧衍,弟弟萧纲、萧绎等都喜爱文学。所以,萧统以太子之尊编《文选》当然就深得父皇欢喜、弟兄拥戴了。第三,是得力于萧统自身深厚的文学修养,所以他才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轰轰烈烈编《文选》了。
  《文选》选录作品有以下特点,第一,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萧统以前,如此大规模的总集是罕见的,所以有总集之祖的美誉;第二,所录作品大都是各种文体(赋、诗、骚等)的代表作,可见萧统精研了各种文体;第三,不选经书、史传、诸子之文,所选作品基本都符合萧统在《文选序》中所提出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标准,可见萧统有自觉的文学独立意识。可以说,《文选》成书之后,成了历代文人学子的教科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正如罗隐《文选阁》诗所言:“作选为书化万邦”。黄念容先生在黄侃《文选平点(重辑本)》“文选黄氏学叙”中写道:“梁昭明太子集《文选》一编,导源屈宋,远溯班马,搴中叶之词林,酌前修之笔海,秦汉魏晋奇丽之文,略具于是。后进钻研,奉为圭臬。故退之文雄,子美诗圣,其沈浸寝馈,独在《文选》一书……”曹道衡先生在傅刚《〈昭明文选〉研究》序言中也说,“尤其是在唐代,大诗人李白据说曾三次拟作《文选》中的诗文;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也告诫过他儿子要‘熟精《文选》理。’到了宋代,此风仍不衰,陆游《老学庵笔记》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谚;连理学家朱熹也认为李白诗好就好在始终学《文选》上。”可以想象,在唐代,文人学子们读《文选》,大概就像我们今天读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吧。因此可以说,唐代文学的繁荣,《文选》功不可没。
  《昭明文选》编纂余话
  学界似乎至今还有一个疑问,就是《文选》是萧统独立编纂的,还是由他主持、邀集当时东宫一班学士共同编纂的?萧统《文选序》云:“余监抚余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远自周室,迄于圣代,都为三十卷,名曰《文选》云耳。”由此观之,《文选》一书的编纂似乎是萧统独立完成的。但学者们认为,如此浩繁的工程,以萧统一人之力,是不可想象的,应该有若干人甚或一个班子共襄其事。问题是,哪些人、怎样一个班子参与了?萧统没有说,史书也没有记载,所以只能存疑。至于池州人认为萧统在贵池秀山编《文选》,则是绝不可能之事,上面的序文写得很明白,他是在自己的东宫编《文选》的。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其中的一个词:监抚,说明萧统作为太子,负有“监国”之责。据《梁书·昭明太子传》:“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加元服”即行元服之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举行成人礼,这也印证了昭明太子自成人以来,即行监国之事。既有监国之重任,则不可能到京城以外的地方游赏、编书了,所谓秀山编《文选》,与其游于斯,钓于斯,食鱼而美,因封贵池等情事,约皆传说而已,只能理解为池州人民情之所钟,爱之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