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7月12日
“熟菜”
阮德胜
  女儿八岁时从中原到皖南过春节,她大姑往她碗里夹了一筷子萝卜丝说,多吃些“熟菜”好长个子。女儿看了看一桌子热气腾腾的菜,问道:这也没有生的菜呀?大家见她一脸认真的样子,都笑了。
  女儿当时自然不知,“熟菜”是我们乡下的一种叫法,专指蔬菜。
  端午节回到秋浦河畔老家住了两天,我陪母亲到菜园子里摘辣椒、砍莴笋、割韭菜,还刨了两畦菜地,种了些迟黄豆。母亲每餐必做的“熟菜”,我们兄弟姐妹几乎是顿顿吃光,相反鱼肉上餐压着下顿。
  此行中,我对“熟菜”略有思考:它直白的叫法应该是指自然长熟了的蔬菜。“自然长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当下,我们很多人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时间,吃了或快或慢的亏。很多瓜不熟、蒂不落的瓜果,味儿苦涩不说,有的甚至有毒。一粒豆子从播种到发芽,再到生苗、开花、结荚……阳光要多少?雨露要多少?二氧化碳要多少?有其定数。少不得,也多不得,少了必须持续生长,多了可能变坏,恰到好处才是一种完美的成熟。
  “熟菜”之于我们的另一层意义,当然是指上灶入锅,由生到熟,足以供食。
  我一堂弟,打小病歪歪的。十二岁那年,他吃下一碗没有煮熟的蚕豆,丢了性命。母亲每年祭祖时,都会在桌拐处放一只带勺的小碗,嘴里还嘀咕几句我婶婶:“不就向锅洞里多塞一把火的事吗?哎——”这声长叹,在我心里一直萦绕着。
  把菜做熟,似乎不是什么难事,有了油盐酱醋的加持,熟食上升到美食,成就了食品文化的内涵,提升了文明。在技术与艺术之间,有了炒、炸、炖、煨、焖、烤,有了烹、蒸、煮、煎、熬,甚或烩、炝、焗、煸……但熟是标准。
  园子里长的什么菜,在摘和洗时,母亲的心中就有了对它们的做法,很快一道佳肴呈现,美味至极。过去有乡镇干部下村吃“碰饭”,到普丰圩后指名道姓要吃我母亲做的菜,到如今还有人惦记。
  熟成为一种标准之后,“熟菜”养身也养心,尤其是母亲种的、母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