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虽小,格局为大。高阳桥一头连着九华西路,一头连着九华东路,担纲青阳老城的中轴线。九华西路的尽头,安放着一座清代徽派祠堂改造的博物馆,日照牌坊映旧年;九华东路的末尾,静卧一处中西合璧的公园。东西两边的景物经年就这样在中轴线上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我们为什么生生不息,凭什么生生不息?一座城市的文化格局与文明延续,归根结底,是由人来尽情发挥。青阳中学可谓小城的一座学府,属培养人才的摇篮,当地人习惯叫它“青中”。青中南大门,正对九华山脉的笔架山,峰峦叠嶂,云卷云舒,气象万千。
我们一家两代人皆是青中的学子。
我和弟弟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那时青中还在1923年选定的旧址上。一条新兴的青年路直通学校大门,郭沫若题名的“安徽省青阳中学”大门楼掩映在高大的香樟树下。经年累月,青中学子整齐划一的晨跑队伍、青春矫健的身影,固定成了晨光熹微的青年路及老城中轴线上最迷人的风景。
家中存有一本青中建校70年《校庆纪念册》,每每翻阅,看到一群熟悉的名字排列在整齐的毕业生名录方阵中,仿佛那些少年仍端坐在光阴里的那间教室:一束阳光透过木格窗棂,打在摊开的课本上。初中课堂,许国定老师正效仿古人吟诵李白《行路难》;高中教室,郭安南老师一边画图一边讲解着如简笔人生路般的物体运动轨迹。远处飘来《敢问路在何方》的旋律,那是多才多艺的数学老师王国煌手拉风琴,在排练文艺节目。夜雨潇潇,下晚自习后,几个同学自发留下来讨论问题,班长随性将他父亲单位的信笺发给在场同学,一人一张。岂料陈绪刚老师突然走进教室,见状当场批评班长:这是拿公家的东西做人情。他告诫学生,从小要走好清白人生路。纪念册中有张彩色照片,拍的是一群学生刚刚走出青中大门的放学情景。弟弟看了大手一挥:“这些人都是我们班的,最左边的‘半边脸’是我,大概只有我自己晓得,哈哈……我边上骑车的男孩是刘巍,后来上了同济大学,右边第二个蓝衣女孩叫查萍,她当年考取了清华大学。”
女儿与侄子是在南部新城芙蓉大道上的青中新校区就读的。《青阳中学新校区告成记》曰:“二0一三年值城区南扩,县委县政府辟地两顷,拨款两亿,规划宏远……”可圈可点,青中新校区内有8条不凡之路:曰云长路、中山路、慧居路、江村路,求索路、太白路、文正路、守仁路——这分明体现了新一代青中“掌门人”良苦用心。每一条路仿佛DNA片段,承载着重要的人文信息,是对历史的铭记,对先贤的纪念,对生命精神的诠释与追求,更是对青中乃至小城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形之路,以及它们所衍生的无形时空,纵横交错,犹如这座百年老校的精神经络。
云长路、中山路、慧居路、江村路,乃青中迁徙之路,是为经脉。
青阳县第一所中学,起于一个“义”字。1923年8月,县新学制会议决定筹办初级中学,将校址选定在城内的中山公园。为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创办青阳县第一所中学,北大法学学士、首任校长徐秉义动员其父变卖部分田产,带头捐大洋3000余元。义薄云天的“关帝”作证:求真务实,是筹办者在青中上的第一堂课——次年2月,校舍尚在建,没有热闹轰天的剪彩仪式,青阳县初级中学便在县关岳庙一隅破旧的平房内开学上课了。
“那时我们到校全靠步行,服装单一,长年黑布衣衫,身挎背包,脚蹬草鞋,从木镇动身经青阳城、二圣殿、大桥庵、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到上禅堂校本部教室。”“从初一年级到初三年级,校方没有发过一次课本,英语、数学、语文、史地、理化,全以油印小册子代替……”“在一年冬至当天,朔风呼啸,寒气袭人。是日开始用早餐时,突然校长走到膳堂中央,用庄严而沉重的语调说:各位同学,目前前线战况紧急,日军有向九华山进犯的企图。各位同学用餐后,要准备收拾行囊和讲义……”这是校友江循安、陈光辉两位先生回忆青中迁入九华山的生活片段。
抗日战争时期,战火纷飞,青中从中山公园迁出,先后迁于杜村刘家祠堂、九华山上禅堂、江村谭家祠堂等处,直到1947年才迁回至中山公园北侧。
抗战期间,地方财政枯竭,教育经费积欠数月不能发放。漫漫迁徙路,亦是同舟共济路。回看,青阳中学刚毅坚卓,博爱包容。
求索路、太白路、文正路、守仁路,乃是历代先贤的精神之路。屈原追求真理,上下求索;李白潇洒浪漫,乐观自信;范仲淹勤奋治学,兼济天下;王阳明独立思考,不畏权威。他们皆与青阳擦出绚烂的火花,是为络脉。
司马迁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楚顷襄王时,屈原流放江南,至陵阳(青阳),作《哀郢》曰“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由此与青阳结下不解之缘。
写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青阳常客李太白,乐与青阳小县官韦仲堪为好友,并为九华山专门作诗。
古青阳十景之一“读山寒梅”,主角便是范仲淹。“读山”乃洞名,位于县东二十里,少年范仲淹常于此读书。范仲淹自幼失怙,因母改嫁于长山朱氏,随母生活。滕子京与范仲淹为莫逆之交。受范仲淹影响,滕子京将整个家族迁入青阳。
“只把山水作课程”,王阳明三上九华,每居月余,问道、宴坐、讲学。而立之年,王守仁九华问道后,当年即请病假归越,筑室会稽山阳明洞天,从此自号阳明子(山人)。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春,王阳明因遭诽谤而遁入九华“东崖晏坐”并讲学,下山后不久,即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命题。
起底优秀地方文化,以历史深处的文韵,滋养心田,培养情怀,正是青中传达的文化自信,也是这所学校其命维新的底牌。
走进青中南大门,起始太白路;走进青中北大门,起始守仁路,无论从哪一个大门进入,我都仿佛听见师长正温柔地叮咛学子:亲爱的小孩,少年心事当拿云,愿你直挂云帆济沧海,无论出人头地抑或平凡无奇,美好的生命境界,一头系于乐观、浪漫、自信,一头系于独立、仁义、光明。
百年青中,日琢月磨;笔架山下,八音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