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7月23日
“一号工程”:“四位一体”共建共享绿色发展

  □ 通讯员 鲁琴 张睿 李晖

  在建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暨矿业绿色发展一体化项目过程中,东至县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矿山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矿、廊、园、港”四位一体,坚持共建共享和共保联治,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眼下,该项目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预计今年年内试生产。

  日前,笔者在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暨矿业绿色发展一体化项目柯家村矿深加工产业园和二破区施工现场看到,大型机械设备紧张作业,近千名工人有序施工,一片繁忙景象。

  “我们倒排工期、细化节点,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前提下,深挖潜力、统筹施工,24小时循环作业,‘人歇机不歇’是工作常态,确保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安徽交控资源东流新材料公司副总经理洪成刚说。

  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暨矿业绿色发展一体化项目由东至县和安徽交控集团资源公司联合打造,“矿、廊、园、港”四位一体实施推进。项目总投资119亿元,被该县列为“一号工程”和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围绕储量6.5亿吨柯家村矿开发利用,建设年运量8000万吨公用运输廊道、年加工6000万吨非金属材料产业园和年吞吐4600万吨港口码头。

  “改变了过去切山、断壁、挖坑式的矿山资源开采模式,为无边坡、无矿坑、无废石的‘三无式’绿色开采,开采结束后对矿区及其周边实施山水田湖林草一体化修复,形成万亩良田。”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暨矿业绿色发展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胡忠诚说。

  公用运输廊道板块全长26.9公里,是目前全国同类项目中运输量最大、带宽最宽的廊道工程,目前正在进行紧张的架设工作。为最大限度保护土地,项目施工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全线“路改桥”12处,合计4.5公里,设置支挡防护23处。

  “建设中,我们秉持‘最小的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理念,在前期方案比选时,通过路改桥、设置支挡防护等技术措施,最大限度保护沿线的土地,守护每一寸绿水青山。”安徽交控资源东流新材料公司副总经理程磊科告诉笔者。

  项目建成后,绿色公用运输廊道将减轻当地公路运输压力,减少噪声、扬尘等问题,提升路域环境。

  “公用运输廊道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转变东至县矿山资源运输模式,成为东至县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程磊科说。

  近27公里的公用运输廊道桥隧比例达92%,全线廊道桥404跨,施工难度大。面对山高路陡、雨多线长、工期紧迫等建设难题,建设单位精心策划、科学组织,成功实现了由地面到“空中”工序转换。

  “在安全环保方面,全线启用了12处钢结构预拼场地,把大量的高空焊接作业放在了地面上做,实现了工厂化预拼、装配化安装,既保证了精度要求,又最大限度降低山区森林火灾风险。”程磊科说。

  深加工产业园项目作为“矿、廊、园、港”一体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改变以往矿区就近加工用地模式,包括对柯家村矿年产6000万吨的非金属材料进行深加工,加工能力为13500吨/小时,生产4大类型共17个规格的产品,产品规格数量为国内外同类矿山之最。

  “既有利于土地集约发展,又有利于企业资产的保值升值,这种做法在全省尚属首例。”胡忠诚说。

  为确保绿水青山依旧山清水秀,安徽交控集团积极推进“绿色矿山”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为矿山运营提供清洁电力。

  “我们在项目规划中融入生态思维,充分利用廊道、园区屋顶、港口等区域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发电量每年可达3500万度,厚植项目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洪成刚说。

  东至县拥有60亿吨非金属矿产和85公里长江岸线资源,通过“矿、廊、园、港”一体化项目将两大优势资源进行联动开发,规划新建2个3000吨级、7个5000吨级泊位港口,目前正在推进专题报批工作,即将进入实体建设阶段。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省在建规模最大、加工产品品种最齐全、公用廊道运力最大、港口吞吐量建设规模最大的综合大型溶剂和骨料项目,同时也使东至县成为长三角非金属新材料研发与大数据信息中心和全国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安徽交控集团资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唐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