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8月01日
承载记忆与情感的殷汇大饼
□记者汪玉
  凌晨3时,贵池区殷汇镇的街道仍然笼罩在夜色中,只有零星的早点铺子亮起了灯光,那是店主们起早摸黑,正在准备食客们的早餐。今年60岁的陆秀兰,经营着一家殷汇大饼店,殷汇大饼因其口感酥脆又易保存携带,是很多池州人的心头好。
  陆秀兰的大饼店,没有任何招牌,整个店只有3平方米大,店里摆着她做大饼的所有设备——一块狭长的案板和一口桶状的烤炉。
  “制作殷汇大饼,要用老面发酵,所以要格外起早。”陆秀兰系上围裙,从水桶里取出前一天预留的老面,将面放入大盆中,再加入清水开始手工揉面。她说,自己的大饼铺子是从婆婆手中接过来的,婆婆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制作大饼,两代人一直坚持用老面发酵。“老面发酵做出来的大饼,口感更丰富,也更有嚼劲,这可是顾客喜欢我这个大饼的秘诀呢。”陆秀兰一边笑着,一边揉面。
  陆秀兰说,一开始做大饼的时候,她总发不好面,大饼不是太硬,就是太软。而在冬天和夏天,同样的配方做出来的大饼也不一样,后来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摸索,她总算知道不同的温度、湿度,需要按不同的流程来制作。
  凌晨4时,陆秀兰揉好了面,在案板上将面团擀成长条状。“擀面也有讲究,除了原料要用好的高筋面粉外,擀的时候也要一边‘打’一边拉扯,从腰部开始发力再到手臂,这样才能擀得厚薄均匀。”记者尝试了一下如何擀面,短短几分钟工夫,就感觉腰酸,手臂也有点吃不消。陆秀兰说:“擀面是个体力活儿,但我从未考虑过用机器替代。机器哪能做出手擀的味道!”
  在入炉烘烤前,还有两个细节需要完成。陆秀兰在反复折叠大饼面团时,撒上葱花和白芝麻,再刷上一层香油,撒上精盐后用手掌抹匀。之后,她在大饼两侧各划一刀。“别小看我这两招啊,不仅能让大饼吃起来更有层次感,还能让烘烤更加充分。”
  烤大饼的炉子和炭也有讲究,烤饼炉的内壁是特制的,外壳用铁皮包裹,烤炉内还有保温层,并设有通风口,炭火要选用环保无烟竹炭。任何一道工序的变动都可能改变大饼的味道,而陆秀兰能做的就是坚持。
  凌晨4时20分,第一锅大饼新鲜出炉,带着芝麻、葱花的清香,再刷上一层陆秀兰秘制的糖浆,口感十分酥脆,甜咸可口。从隔壁乡镇赶来的胡兴兵一口气买了6张,胡兴兵在大王洞风景区附近开了一家民宿,他买大饼是给住店的游客当早餐用的,游客们特别爱吃。
  说话间,天渐渐亮起来,农贸市场内慢慢变得喧嚣,陆秀兰的大饼摊前人头攒动。汪抗美今年75岁,每两天来买一次大饼;58岁的查文霞,赶来买一块大饼,再开始一天的劳作;还有一群上班族,也是这里的老主顾……
  近年来,伴随着殷汇镇龙舟赛、油菜花节等活动举办,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个小镇,口口相传和网络传播让陆秀兰的殷汇大饼生意格外红火。小小的大饼铺子,每天要卖出近400张大饼,有一次一个顾客一次性订了1500张大饼,大家的喜爱是陆秀兰做好大饼的最大动力。
  “烤大饼是站在火边赚的辛苦钱,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接手了。”陆秀兰告诉记者,很多做饼人都选择了改行,因为烤炉的内部温度很高,导致他们经常被烫伤或皮肤黏膜受伤,久而久之手臂上连汗毛都没了。
  “只要我还能做,我都会在这里,用这口老味道陪伴着大家。”陆秀兰的话语间充满了对这份传统手艺的热爱与坚守。
  岁月流转,对于这方狭窄小铺里的人来说,手中的大饼不仅仅是食物,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承载着一代代殷汇人的记忆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