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8月08日
“有妈妈味道”的煎饺
记者 钱雪梅 实习生 郑福华
  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位于贵池区建设路上的“二子早餐”店便是不少老贵池人心中的“人间烟火地”。
  32年坚持用老面发面、煎饺被赞“有妈妈的味道”、在首届“池州味道·贵池小粑”大赛中荣获第二名……带着这些“关键词”,我们一起探访“二子早餐”店创业32载的背后故事。
  “板车拉出来的生意”
  “二子早餐”店的主人名叫葛美娥,是贵池马衙人,今年56岁。32年前,她在贵池一家面条厂上班,当时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元。
  “工资这么低,我一个农村人如何在城里立足?”那时,20岁出头的葛美娥开始规划人生,一心想要在城里扎根的她开始谋求新的赚钱办法。因为面条厂的上班时间是下午,所以她萌生了一边上班一边兼职做早点的想法。就这样,一个小姑娘放下面子,拉起板车沿街叫卖早点。
  “1992年,一个小粑1毛2分、一个饺子8分,一早上能赚5块钱就非常高兴了。”葛美娥说,原本她就想着能比上班工资高一点就行,没想到生意越来越好。也许是因为食材干净卫生,不久后,葛美娥的“板车早点”越来越红火,人流量一点也不逊色于附近各大早点的门店。1995年,她成功存了3万多元,加上外借的1万多元,她在贵池买了房扎了根。
  “一天最少卖1000个饺子”
  “给我来4个粉丝粑、10个饺子、4个煎包。”
  “我的20个煎饺好了吗?”
  ……
  “二子早餐”店售卖的都是小粑、煎饺、煎包、稀饭等稀松平常的早点,可平常的早点却锁住了很多食客的胃。每天早上6点多,早餐店门口便陆续迎来顾客。7点半左右,煎饺和小粑总是一出锅就售空,不少人只好站在店外等待下一锅。
  “马上就出锅了!谢谢你的理解啊。”看着等待的顾客,葛美娥不停地表达歉意。“我们愿意等!我外孙就爱吃她家的粉丝粑和煎饺。她拉板车摆摊时我就在她家买早点了。”汪绍霞是店里的老顾客,她笑着说,以前她自己来这吃早餐,现在女儿和外孙也成了这里的常客。
  记者看到,前来买早点的顾客以中年人为主,他们大多是这家店的老顾客,看到葛美娥和丈夫忙不过来,他们便自己动手。有人自己到保温桶前装豆浆,有人自己打包装袋,言语中,大家都说这里的饺子“有妈妈的味道,怎么吃也吃不厌”。
  “店里最受欢迎的是煎饺,现在每天至少能卖1000个。小粑销量也不错,一天能卖五六百个。”葛美娥说,这几年,虽然这条路上不少单位陆续搬走了,人流量逐渐减少,但她家的生意一直比较稳定。
  “不能丢了传统老手艺”
  生意红火的背后,是葛美娥对传统手艺的坚持以及对食材的严格把关。
  取老面、配新粉、和面、揉搓、摔打、添加食用碱……每天早上3点多,葛美娥和丈夫就来到店里忙碌,因为用老面发面团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揉面、醒面。虽然过程非常繁琐,但葛美娥认为这样做出来的早点更有“老底子的味道”。
  在食材选择上,葛美娥有自己的“小坚持”。“我家的饺子和煎包所用的肉馅全部是猪前腿靠近肚子边缘的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前上肉’,非常嫩、非常新鲜。”因为家中有亲戚从事生猪售卖生意,所以葛美娥能以低价拿到好猪肉。此外,日复一日的经验累积,也让她对面粉、水、馅料、油、火候的掌控恰到好处,所以做出来的煎饺和小粑深受食客喜爱。
  “要学会接受新事物”
  “8个煎饺、5个粑、2个茶叶蛋、2杯豆浆多少钱?”
  “17块6!”
  采访中,记者留意到,即使顾客一次性购买多种早点,葛美娥也能迅速报出总价。
  当记者夸她数学好时,她却乐呵呵地说:“我只读了两三年书,小学都没毕业呢!我们文化不多更要不断学习,学会接受新事物。”
  尽管只有小学文化,葛美娥却从未停止对新事物的接纳。当顾客询问是否有生饺子售卖时,葛美娥立马嗅到商机,立即在自家店招上标注生饺子出售信息;当听说早点可以上网销售并有快递小哥帮忙送货时,葛美娥果断入驻了美团;当得知池州要举办小粑大赛时,葛美娥端着面团和菜馅勇敢参赛,并获得了第二名好成绩;当看到别人使用新型饺子皮机时,葛美娥乐于拥抱“高科技”,花2000多元购置新机器,在不影响传统口感的基础上实现了高效制皮。
  “看,这是我用微信卖出去的饺子和小粑。现在运输太方便了,下午发货第二天就能到。”采访时,葛美娥向记者展示了她的微信交易记录。最让她骄傲的一次是寄往广西柳州,“走空运,100个小粑100元,但运费要135元,但对方愿意出运费。”说到这里,葛美娥非常自豪,“不少在外贵池人怀念这口味道,直接让我将煎好的早点打包发货。”
  日出日落,岁月流转。从一辆简陋的板车,到如今食客盈门的温馨小店,“二子早餐”店就像一位“老朋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让人从中领悟到了普通人守正创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