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8月23日
姊妹塘
章四忠
  我的老家在升金湖的北岸。上世纪八十年代去我的村子,先要坐半个小时的三轮车。三轮车在高低不平的石子公路上行驶,颠簸得厉害,有时整个身子颤抖地站立起来,头碰到车顶铁架上,疼痛得要命,眼泪都要流出来。在原先的乡政府所在地下车,再向北步行一个小时左右,才到达只有二十户的偏僻小村子——杨柳村。
  整个村子后高前低,二十户人家集中建在洼地里,光滑的石板路连接各家各户。村口,有一口老塘,每天上午,尤其是早上,村里人都到这儿洗衣洗菜。每年农闲,村里都要组织一次清塘,将沉积的淤泥取上来,等风干后挑到田地里作肥料。后来,随着人口增多,老塘已满足不了全村人的需求,新当选的生产队长召集大家开会,商量在老塘的左侧一块方田里开挖一口新塘,大家都同意这种做法。队长和会计按照各家的人口数,分配挖土任务。全村老少大干一个多月,终于将四四方方的新大塘开挖成功,并在塘周围铺上了光滑的石板,栽上了柳树。
  每天早上,女人们拎着装满衣物的木桶来到塘边,挑选好位置,洗浆起来。有的在家就已经把衣服用洗衣粉浸泡过,来到塘边直接清洗。因忙来不及用洗衣粉浸泡的,就将衣服铺在光滑的石板上,打上肥皂,边搓边揉。谈笑声、棒槌槌打衣服的啪啪声、孩子们在塘埂边追打时的嬉闹声、柳枝上喜鹊喳喳声,形成美丽动人的乡村晨曲。
  老塘位置较高,与新塘隔着一个坝埂,村里的文化人给它们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姊妹塘。春末夏初,四周的垂柳随风摇曳,满池的莲荷碧绿碧绿的,大白鹅漂浮在清清的水面上昂头欢快地叫着,鱼儿在水中吐着泡泡,这是个钓鱼的好时候。
  我早早溜到隔壁的竹林里,砍了一根不粗不细的长竹竿,用刀把每一个竹节刮得光滑,然后从娘的线簸箩里剪了一根扎实的白线,将鹅的毛根切成几小节,串在线上做浮漂,系上鱼钩,另一端紧紧地绑在竹梢端。每天天还未亮,我就在门前的草垛旁挖了不少的蚯蚓,装满罐头瓶,放上泥土,然后背着书包上学。中午放学,我小跑着回家,在米缸里抓了几把米放进口袋,拿着自制的鱼竿和早上备好的蚯蚓赶到姊妹塘,在荷叶与水草的空隙间抛一把米、打上鱼窝,等我把穿上蚯蚓的鱼钩抛到鱼窝时,鱼儿似饿得等不及了,一口吞下了鱼钩。看到鱼钩突然往下一沉,我猛地一提鱼竿,一条鲫鱼被我拽了上来。一条、两条……不一会儿,十几条鱼就进了我的鱼篼。每天中午,娘将我钓上的鱼烧上一大瓷盆。吃着香喷喷的鱼肉,一大家子心里甭提多高兴。
  莲蓬成熟的时候,村里十几个孩子不约而同地溜进水塘,偷吃莲子。一次,吃得正高兴时,看塘的根保叔发现了我们,上来,快上来,你们这些偷吃的兔崽子。根保叔边大声呵斥着边用铁锹铲起土,朝我们的方向抛过来。我们像一群受到惊吓的鸭子一样,一会游到左岸,一会儿呼到右岸,我们游到哪,根保叔就跑到那岸边等着我们,我们索性游到塘中心,藏在荷叶间,摘了莲蓬死劲地吃个饱。根保叔心想逮住我们,无奈是在水里,他也只能望水兴叹。
  天热时,我们吃过午饭,跑到姊妹塘,挑选树荫的地方,躺在光滑的石板上睡觉。睡醒了,几个大胆的男孩就爬上柳树,站在树杈上往水里跳,比试谁跳得远。
  姊妹塘是杨柳村“新闻发布中心”,张家儿子打工带回一个漂亮的女朋友、村里的老瓦匠在屋顶翻漏时摔断了腿、大奶奶得了肺癌离走的日子不远了……这些家长里短、是是非非的事,总是最先在这里发布开来。
  村里通上自来水之后,再也没人到塘边洗衣洗菜了,一家打豆腐的积水成年累月地顺着土沟淌到塘里,塘内积有淤泥,野草丛生,四五棵老柳树病歪歪地斜在塘埂上,几只老鸭子慢吞吞地在布满厚厚的、污浊的水苔塘面上悠荡着……如今的姊妹塘颓败得失去了原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