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七十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贵池的实践历程,历届贵池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支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较好地发挥了人大代表作用。有不少在贵池影响较大的惠民实事,都是政府在办理代表建议中落实的。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贵池历届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为民代言的大局观和使命感。一桩桩、一件件代表议案建议的落实,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民主法治建设进程,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力见证,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独特优势。
见证一:
国家4A级景区,源自一件代表建议
贵池环境优美,风景如画。到贵池旅游,大王洞是游客的必选项之一。游客们可能很难想到,这个国家4A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和建设,源自于基层人大代表在人代会上提出的一件普通的建议。
位于贵池区牌楼镇的大王洞,是一处大型天然溶洞。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牌楼乡政府派人进洞探索,认为有较大的开发价值。1985年,邱国娥、金顺来、陈传宗、汪希桂等4名人大代表经过深入调研,在贵池县人代会上联名提出了“将大王洞开发为风景旅游区的建议”。
在办理该建议过程中,县政府组织人员对建设大王洞风景区进行了专题考察论证。大家认为,洞口的天桥奇景天成,洞中地下河水流长年不断,已经探索的2000余米洞中有溪流、瀑布、彩虹、水帘,规模宏大,很有开发价值。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发大王洞。1987年春,大王洞一期工程竣工,向游客开放。偏僻的小山村变成了美丽的风景名胜区。
经过多年建设,大王洞景区修建了索道,洞内全线贯通,有“华东第一洞”的美誉,被授予国家4A级景区称号,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见证二:
十年磨一剑,天堑变通途
杜坞大桥因坐落于古贵池十景“杜坞渔歌”风景名胜处而得名。杜坞大桥兴建之前,秋江大圩13万群众往返主城区都是在杜湖乘坐渡船过秋浦河,修建大桥是两岸人民多年夙愿。1982年,贵池县乌沙代表团全体代表提出了要求建设杜坞大桥的建议。
县政府把这件代表着13万秋江大圩人民愿望的建议拎在手上,作为振兴经济、造福于民的大事来办,连续多年将建设杜坞大桥列为政府要办的重大实事之一。由于当时诸多客观条件限制,建桥工程一时难以付诸实施。但县政府十分重视,从申报建设计划到开展地质勘探,从编制工程预算到多方筹集资金,前期准备工作一年接着一年、一届接着一届往下干。1988年,贵池县综合经济实力有了长足发展,国务院批准贵池撤县建市。建设大桥的条件也逐渐成熟。人大代表纪明传适时再次提出了关于实施杜湖大桥建桥工程的建议。
为办好代表建议,新建的贵池市成立了杜坞大桥工程指挥部。建设杜坞大桥无疑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工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两岸人民特别是圩区群众纷纷出钱出工,1988年10月大桥正式开工建设,仅用三年时间就建成通车。人大代表关于建设杜坞大桥的建议,历经十年不间断地办理,至此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杜坞大桥的建成,不仅解决了两岸群众的交通问题,对于贵池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时至今日,杜坞大桥仍然是连接主城区和秋江圩区的重要通道之一,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见证三:
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失地农民有了保障
2000年,贵池市改区,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贵池确立工业强区战略,规划建设了工业园区,一大批市区重点项目的相继实施,贵池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
2007年初,董苏明、吴昌锋等代表在会前走访选民时了解到,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也迅速增多,其生活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代表们撰写了关于要求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议案。当年4月召开的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共收到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批评意见111件,议案审查委员会发现,其中有5件代表以十人联名方式提出的议案,反映的虽然是不同镇街的事情,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问题。
主席团会议进行了认真讨论,同意将这5件议案合并为《关于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及养老保险问题的议案》,列入大会议程。经与会代表表决,一致通过将该议案列为大会议案,交区政府办理。在人代会上表决代表提出的议案,这在贵池尚属首次。
会后,区政府成立了议案办理工作组,对全区被征地农民失地及生活保障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当年10月,首批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领到了第一笔养老金,12月,出台了《贵池区范围内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暂行办法》。
2008年初,区政府向全体代表报告了议案办理情况:全区已有1626人享受了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并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服务体系,向418名失地农民发放《就业服务卡》,失地农民凭卡享受与下岗失业人员同等条件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就业服务政策。对此,代表们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见证四:
政府买单交水费,圩区农民得实惠
贵池圩区有604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是养育贵池人民的“大粮仓”。为了实现旱涝保收,圩区先后建成40座固定排灌站,每年抗旱排涝费用都在600万元以上。多年来,圩区排灌水费一直坚持“谁受益、谁负担”原则,由农民分摊。抗旱排涝是大事,为保证及时开机排灌,不少村都是先借款垫付水费,事后再向农户收取。每年征收水费占用了圩区基层干部大量时间,但实际收到的水费总是入不敷出。2008年,圩区一些村多年累积的水费负债超过了10万元,最多的达80余万。排灌费用的征收成为制约圩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道难题。
随着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落实,取消排灌水费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引起了圩区人大代表的广泛关注。2006年,许俊等代表提出了要求将排涝站经费支出纳入区级财政预算的建议;2007年,卢玉等代表提出了关于统筹解决圩区排涝费的建议。2008年,许石刚等代表在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再一次提出了解决圩区水电费征收难题的建议。那几年,常委会组成人员走访代表时,圩区代表提得最多的就是排灌水费问题。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解决圩区排涝水费的建议列为重点建议加强督办,并牵头组织专题调研,就解决排涝电费、维修费、人员经费等问题,提出了争取上级支持、分级承担、分年实施等具体建议。
2009年2月,区政府在人代会上向代表报告了建议办理情况,决定分三年时间免除圩区农民承担的排灌水费。人大代表连续三年呼吁,水费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不仅减轻了圩区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也减轻了基层干部的工作压力,改善了干群关系。
见证五:
建立代表工作站,拓展民主渠道的新实践
近年来,贵池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载体作用,积极探索实践,在全区20个镇街全面建立人大代表工作站,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到基层人大工作之中。
2020年11月,秋浦街道建立了贵池首个人大代表工作站,在这个联系选民的新平台,代表们常态化开展接待选民活动,健全了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推动了一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翠微社区居民反映,其小区内存在污水管网不畅、停车位不足等问题。代表们实地走访调研,就小区改造事项提出建议,推动该小区纳入池州市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孝肃社区居民反映,社区内老旧小区改造路面破损后长时间未修复,严重影响周边居民出行,居民反映强烈。工作站及时按工作规程处理,路面在一个星期内完成硬化,赢得了群众称赞。
七十年来,贵池的人大代表虽然换了一届又一届,但不论哪一届人大代表,都始终把关注民生、倾听民意、集中民智、解决民困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民生改善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提出的各类议案建议,惠及了当地群众,造福了子孙后代。(作者系贵池区人大常委会三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