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赵玲玲
皖江南岸,荷香悠远。近年来,香隅镇以“荷”为媒,深挖传统文化精髓,创新性打造“‘荷’气香隅”党建品牌,将荷花的高洁与和谐寓意融入基层治理,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以“荷”为媒,创新工作机制
时值初秋,走进香隅镇休闲农业观光园,1000亩荷花竞相绽放,连片的荷叶翠绿欲滴,满池荷花随风摇曳。在当地,荷花不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更是具有香隅特色的矛盾纠纷化解品牌。
香隅镇素有“皖江南岸第一镇”之称,是安徽省化工业中心基地,因境内有省级化工业园区东至经济开发区和八百里皖江上游第一桥望东长江大桥而闻名。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区域之一,香隅镇境内大小企业多、行业场所多、治安形势复杂,如何做到“安民心、护稳定、促发展”?该镇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挖掘境内资源,创新性打造“‘荷’气香隅”党建品牌,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打造“‘荷’气香隅”党建品牌有着历史“渊源”。香隅镇原名“合镇”,寓意着和谐与美满,千百年来“和为贵”在这方土地上蔚然成风。
打造“‘荷’气香隅”党建品牌有现实“根茎”。香隅镇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日照充足,雨水充沛,非常适合荷莲生长。尤其是近些年,该镇积极打造以“太空莲”为核心的特色产业,深度发展“荷”经济,种植面积已突破2700亩,莲子产业稳定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香隅镇充分发掘“荷”与“和”、“合”的文化关联,以荷为引抓党风、促政风、领民风,创新性打造出“‘荷’气香隅”党建品牌,充分将荷花的清雅与和谐理念融入社会治理的每一个细节,绘就了一幅幅团结和谐、文明进步的美丽画卷。
以“合”为基,激发治理活力
在农村地区,最突出的纠纷就是邻里纠纷。村民往往为了一棵树、一把菜、几句话争吵不休,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放任不管往往会升级为“大事”。因而,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步,就是避免“小事拖大”。
为实现“以和为贵”的治理愿景,该镇充分运用人民调解力量,依托“‘荷’气香隅”党建品牌,创新建立了“和合”调解人才库,从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乡贤、能人大户等群体中筛选人员,组建村级“和合”调解队伍,同时从镇级干部队伍中遴选出专业人才组建镇级“和合”调解队伍,将镇村调解队伍共同纳入库中,依托各村综治调解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实现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我们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形成‘一个阵地+N种志愿服务’模式。”香隅镇党委副书记吴阜颍说,该镇共有18支志愿服务队,分别由“党建红”“天使白”“活力青”三个分队组成。仅在漕东村,就有黄梅戏剧团、理论宣讲、文化、教育、健身等多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法律科普、电信反诈、亲子课堂、寒暑假课堂、我们的节日等活动,为群众提供更加贴心、更加细致的服务,进一步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据了解,自“‘荷’气香隅”党建品牌创建以来,该镇紧紧围绕“抓党建、优治理、聚民心”服务理念,精心构建了以党建为引领的多元化治理队伍——“三色‘和合’志愿服务队”。他们穿梭于乡间小道,为群众提供代办代购、健康检查、青少年关怀等贴心服务。截至目前,该镇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超过700次,服务时长突破1000小时,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荷’气香隅”党建品牌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具体行动上,更深深烙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里。该镇通过设立道德积分超市、开展“美丽庭院”评选等活动,成功激发了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村民们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践行村规民约等方式获得积分,并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这种激励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从“独唱”转变为“大合唱”,实现了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以“和”为贵,织密治理网络
在香隅村,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纠纷闹得不可开交,村党支部书记速全胜得知此事后,迅速将双方请到村里的调解室,经过耐心劝说和调解,双方最终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和为贵”是社会治理的目标,更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香隅镇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组建“和合”宣讲队,以送戏下乡、志愿服务、宣讲会、“板凳会”、“乡村夜话”等活动为载体,向群众宣讲倡导和睦、和气、和谐的“和为贵”文化和法治知识,接地气的宣讲活动不仅增强了群众的法治观念,更让“以和为贵”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上,该镇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置,建立了“一站式接待、一体化运作、一次性化解”的工作闭环,通过建设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实行网格化管理等措施,实现了矛盾纠纷的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理。
同时,该镇还积极探索矛盾纠纷排查及多元化解机制,积极探索网格化服务管理,设立“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总网格长+联系村领导任第一网格长+村党支部书记为村网格长+包片村干部为分片网格员+村组基础网格员”五级网格化管理制度,在全镇18个村(居)建立网格230个,配备网格员230名。
“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通过及时收集民情民意,就地化解村民矛盾纠纷,极大地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形成了“多点开花”,串起民生服务幸福链的基层治理工作局面。
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铜顶村创建“五微”工作模式,“微心愿”解决微诉求、“微网格”实现细服务、“微议事”凝聚大民心、“微评议”巧解烦心事、“微治理”引领新风尚,连续7年被评为“六无村居”,同时荣获池州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另外,该村还设立了“盏茶评理室”,选聘“和合”调解员,引导群众通过非诉讼方式化解矛盾纠纷,鼓励引导群众以调促和、定分止争,打造“以和为贵”调解品牌,真正将矛盾纠纷解决在群众家门口。
“通过网格化,把基层治理‘被动回应’转化为‘源头防治’,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吴阜颍介绍,今年以来,该镇已成功调处矛盾纠纷90余件,调处成功率高达99%,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如今,“‘荷’气香隅”党建品牌已成为香隅镇的一张靓丽名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荷花不仅绽放着美丽与芬芳,更孕育着和谐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