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椒农们正在分拣辣椒。
□ 记者 韩磊 文/图
8月27日早晨,朱治水和妻子吃过早饭,赶忙骑着三轮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来到了自家的辣椒大棚。每年这个时候,他们一家格外忙碌。“现在的辣椒最大最红,得赶紧采下来,卖个好价钱。”
朱治水的家在石台县七都镇八棚村,是七井山区的一个行政村,平均海拔超800米。独特的高山地理环境,让这里产出的辣椒个头大、品质优,闻名于“山外”。与朱治水一样,种植辣椒是七井山大部分村民的一个重要营生。
夏秋之交,暑气还未褪去,七井山的秋天已悄然来临。伴随着渐浓的秋意,这里的辣椒也迎来了丰收季,红彤彤的辣椒点缀山间,映红了椒农们质朴的笑脸。
八棚村在村部旁设立了一处辣椒交易市场,是椒农们最喜欢的地方。中午时分,这里进入了一天当中最“热闹”的时段,村里村外的椒农驾驶着三轮车,把忙活一上午采摘下来的辣椒成袋装好,运送过来。称重、分拣、装箱、上车……一套流程走完,他们的劳动成果就会“兑现”成收入,转入手机或装进口袋。
因为上午摘的辣椒比较多,朱治水那天来得比平时稍晚了一些,在他的前面还有十几位椒农在等待着交易。坐在三轮车里,他不时张望前面的进度,略显焦急。“老朱,把车往里面开一点,准备下货啦。”过了一会儿,一声招呼让朱治水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与他说话的是汪自根,一位来自宣城的辣椒收购商,每到七井山辣椒上市时,他都会开着一辆厢式货车,每天早上7点半准时出现在八棚村,20年如一日,等待着收获满满的椒农们。
“今天摘得不少啊。”“还可以。”“过会儿钱还是转你微信吧?”“好。”看着一袋袋沉甸甸的辣椒挨个过秤,朱治水露出幸福的笑容。“今年种了8亩多,每天可采300公斤,现在一共卖出4000公斤了。”朱治水算了一笔账,按今年每公斤均价5.4元算,一天就可收到1000多元。
交易市场里除了汪自根,还有来自合肥、芜湖、黄山等地十多位收购商,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稳定的货源。市场大棚内,每家各忙各的,这一堆、那一簇,好不热闹。
“七井山辣椒个大、皮薄、肉厚、口感好,非常好卖,每年大概要收购10多万公斤。”下午1点多,汪自根的货车已经装得满满当当,他要马不停蹄地赶回去,将新鲜的辣椒送到宣城及周边县区菜农的摊位上。“还有很多市民等着晚上端上桌呢。”说话间,汪自根跃进了驾驶室,擦了一把额头的汗,发动了车子。
在分拣辣椒的人群中,有一位椒农有些“特殊”,他是八棚村委会主任潘卫东,经常一大早就来到这里,帮着大伙下货上货,也维持一下交易秩序。“村里大棚辣椒有500亩,露天的有200亩,全村221户农户中,发展辣椒产业的有98户。”潘卫东说,辣椒是村里的主导产业,椒农们靠辣椒年均可增收近6万元。今年受前期天气影响,产量虽然比去年略有下降,但是价格比去年同期涨了1倍,总体效益没受太大影响。
七井山区村民种植辣椒已经有几十年历史,过去靠天收,交通不方便,市场也不大,收入很有限。这些年,县里改善了山区交通条件,完善了水利设施,加大了扶持力度,让辣椒产业迈入发展快车道。
“只要农户愿意发展钢架大棚避雨栽培,县里每亩补助5000元。”石台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东红说,除了政策支持,他们经常组织专家下基层,为椒农提供全过程技术指导,有效做好病虫害防治。“我们还积极推广新品种,不断丰富辣椒品种。”目前,整个七井山区,辣椒产业已经发展到2000亩,其中采用钢架大棚避雨栽培的达1600亩,越来越多的椒农使用科学的种植方式,产量大大增加,辣椒品质和竞争力也得到极大提升。“成熟期每天可产辣椒2万多公斤。”李东红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这给石台县高山辣椒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立足七井山地区生态优势,强化专业技术指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促进辣椒稳产增产。”李东红表示,农业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品牌建设和营销力度,全力支持高山辣椒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不断夯实促进山乡振兴、带动山民增收的产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