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齐斌
8月21日上午,安徽广宇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广宇”)生产车间,一根直径8毫米的铜杆,经过四道工序,被加工成了直径0.1毫米的铜丝。生产车间负责人王家财告诉记者:“凭借‘硬核’产品,最近几年,公司订单呈爆发式增长,今年销售额有望达到4亿元。”
安徽广宇位于青阳经济开发区,是一家致力于纳米钯膜单晶铜键合线研发、制造、销售的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半导体封装、电线电缆等领域,主要客户包括宁波君禾泵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起帆电缆有限公司、宁波柯力电气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上市公司。
自2016年投产以来,安徽广宇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截至目前,已累计获得百余项国家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9项,外观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7项。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AAA级信用企业、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级绿色工厂。
安徽广宇成立之初,只有员工40余人,年产值3000余万元。生产工艺简单、附加值低,直径8毫米铜杆只能加工成3毫米铜丝,这成为公司发展急需解决的一大痛点。公司技术负责人何孔高说:“在铜加工领域,产品科技含量越高、质量越稳定,附加值就越高。没有科技创新的支撑,企业将陷入低价销售模式。”
由于前几年厂房是租赁的,没有资产抵押无法贷款,企业流动资金比较少,日常运转十分困难。即便在资金吃紧的情况下,安徽广宇依旧持续加大投入,改进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加快产品迭代升级。2017年,公司成功生产直径0.1毫米的铜丝,开始进军高端铜合金产品市场。
用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专心致志做好铜加工这一件事,是安徽广宇做大做强的“秘诀”。近几年,该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全年营业收入的5%,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广宇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有力推动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取得了丰硕成果。2021年,该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上海大学、池州学院合作,承担研制的《纳米钯膜单晶铜键合线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何孔高笑着说,“纳米钯膜单晶铜键合线产品具有精度高、耐腐蚀、耐高温、耐低温等优点,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高端电子精合线等领域,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抢占了国内高端市场。”
八年来,安徽广宇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过去,该公司生产的多股铜丝束丝产品每盘在4公斤左右,主要为新能源汽车主动力线配套,客户买回以后还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束丝。针对这一问题,公司技术人员通过改进生产设备和制作技术,不仅为客户减少了成本支出,也降低了产品的不良率。
得益于在细分市场上独特的产品竞争优势,眼下,安徽广宇已进入快速成长和扩张期。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8亿元,其中纳米钯膜单晶铜键合线产品营收超过1亿元,实现利润1000余万元。
安徽广宇董事长何孔田表示:“公司将顺应产业发展趋势,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以技术创新、智能制造和产品升级为重点,致力打造技术密集、品质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力争到2025年,实现年营业收入8亿元、税收1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