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9月18日
执“生态”之笔 写“富民”文章
——石台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 通讯员 江雪飞
  石台,地处皖南山区腹地,县域面积14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到10万人。
  石台,拥有良好的生态,全县99%的土地富(含)“硒”,森林覆盖率高达84.59%,大气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水资源蕴藏量大。
  就是这样的山区小县,在2020年高质量脱贫后,因地制宜、因势而动,找准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契合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该县在生态环保、文化旅游、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三项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奋勇拼搏的结果,也是该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证明。
  打好“好山好水”生态牌
  生态是石台的立县之本。多年来,该县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连续5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2023年又被命名为“全国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不断扩面提质“增绿”,提升森林质量,夯实绿色本底。据统计,2023年该县完成封山育林4.5万亩、森林抚育3万亩、退化林修复1万亩、人工造林1051亩。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业,去年县国有林场种植140亩林下黄精。“如果管理到位,每亩年收益在1500元左右。”该林场场长程贤亮按照目前市场黄精销售价格测算后说。
  大力改善秋浦河生态环境,通过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确保水有人治,河有人巡,全县154名县、乡、村三级河长常态化开展巡河工作。严禁非法捕捞和排污,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推进河道综合治理,2023年秋浦河(石台)段入选中国“最美家乡河”。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石台县的空气优良率达97.7%,国省控断面和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4%、98.45%,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全县森林覆盖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大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6000-14000个。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3.77亿m3,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旅游经济“活起来”
  旅游是石台的兴县之策,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以旅游为首位产业,以全域旅游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推出“+旅游”工作思路,统筹要素资源与旅游首位产业深度融合、联动发展,不断探索创新,被评定为“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在2023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作康养旅游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今年夏季,该县各大景区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清凉资源,成为广大游客的避暑首选地。石台牯牛降景区被称为“皖南小九寨”。以前,这里虽美却因交通和设施限制,未能充分展现魅力。如今,该县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修建便捷观光步道和观景平台、增设特色民宿和餐饮服务等,让这里成为广大游客趋之若鹜的热门景区。“以前听说石台牯牛降美,来了才知道,这里不仅风景美,服务也周到,让人来了就不想走。”来自上海的张女士赞叹道。
  今年夏天,仙寓山的富硒康养游同样火热。过去,大山村村民王光热在外地打工,收入微薄。随着仙寓山开发旅游产业,他抓住机遇回到家乡开起民宿,为游客提供富硒美食和住宿。如今,王光热所在的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开起了农家乐,年均收入30万元以上。看着生意蒸蒸日上,王光热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做梦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大黄山发展战略,该县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整合中央预算内资金、特别国债、专项债、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项目,开工建设了秋浦河文旅综合体、牯牛降北麓湾文旅康养综合体等重点文旅产业项目。“秋浦河文旅综合体项目将于2025年5月交付使用,填补了石台县中高端商务度假酒店市场空白,将有效带动全域旅游发展。”白鹭湾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罗承卿说。
  酒香也怕巷子深。该县主动争取,积极宣传,做好“引客来石”文章。按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年年有亮点”部署,相继举办了“与宁有缘”“为合而来”石台硒泉暨精品旅游线路专题推介会、2023年中国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皖美山水”骑行赛、长三角创新协作发展大会等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并通过名人游“出镜”、短视频“出圈”、网红推“出彩”等方式,多渠道讲好“硒故事”、宣传“硒产品”、推介“硒旅游”。
  搬迁“安居”又“安心”
  易地扶贫搬迁是石台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举措,为山区脱贫群众托起了稳稳的幸福。
  丁香镇脱贫户方新利一家,过去住在偏远山村,房屋破旧,交通不便。搬迁后,他家只花了十几万元装修费,就住上了政府统一建好的桐子坑小区精装房。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居住环境后,他感慨道:“以前我们住在库山村,下雨天山上的房子不是这里漏就是那里漏,山上交通也不便,从山上搬到这里,门口亮化了,停车场也有,居住环境比以前好多了。”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让搬迁群众住上新房,也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杨金凤以前住在丁香镇西柏村的高山上,以务农为主,收入单一。搬迁后,她在家附近的乡村振兴产业园上班,每月有4000元稳定收入。她表示:“搬到街上后,我实现了就近就业,工作时间自由,还增加了收入,我对现在的生活比较满意。”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县6个集中安置区通过投产后续扶持项目11个,带动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超100人,真正实现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如今的石台,青山连绵竞秀、绿水蜿蜒流淌、百姓安居乐业,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红利正逐步释放,好生态成为群众的“幸福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