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9月20日
从“旁观者”到“主人翁”
“积分制”为基层治理“加分”
  □ 记者 陈淑芬
  “这几年,村里无论是环境还是乡风都大变样了!”看着自家屋前整洁如新的村道,石台县横渡镇琏溪村河北中心村村民汪录荣心情愉悦,“现在大家纷纷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努力获得‘加分’,就连一个小烟头都不放过。”
  琏溪村的变化,离不开“积分制”的深入推行。近年来,我市在基层治理中创新推广运用“积分制”,不断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着力形成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截至目前,“积分制”已覆盖全市683个村(社区)。
  作为较早一批推行“积分制”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琏溪村对于积分项目的设置精准细致。2018年,以河北中心村为示范试点,该村聚力在环境卫生、孝老爱亲、邻里和睦、配合支持村级工作、增强内生动力等五个方面,对村民进行考核赋分,让村民行为有可量化标准。
  “在考评方面,我们实行‘一季度一总结一兑换’,评定优秀、好、差几个等级,到年末积分清零重启。”该村党支部书记任福贵告诉记者,这意味着不仅有奖励加分,做得不好也会惩罚,最终实现“让有德者有所得”。
  2024年三季度“爱心积分”即将迎来兑换,长期蝉联榜首的汪录荣笑得灿烂:“婆媳关系好、卫生搞得干净、乐于助人,这都是我的加分项,空调被、洗洁精、雨伞、毛巾我都领过,奖品特别实用。”
  “大家尝到了甜头,越干越起劲儿,‘人人争先进、户户比和睦’已成为常态。”任福贵说,琏溪村各村民组正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积分标准、丰富商品种类,将抽象的文明乡风“具体化”,“星级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不断涌现。
  和乡村的做法相似,街道社区也将“深化基层治理”目标细化到更具操作性的量化赋分上来,“今天我为别人服务,明天别人为我服务”渐渐成为社区居民的共识。
  “参加‘清白家园’活动1小时,计10分,我给您登记上!”近日,一场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贵池区池阳街道古舜社区党委副书记施甜笑着接过志愿者余美生的“爱心存折”,“算上这次,您就有390分啦!”
  看着“爱心存折”上一笔笔记录,余美生露出幸福的笑容。“这多好啊!只要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就有积分,生活日用品都不用买了。”余美生用手指了指“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展示架。只见架上摆放着洗洁精、卫生纸、衣架等各类奖品,兑换积分数值一目了然。
  “除了这些小奖品,我们还新增了健康体检、户外拓展等服务。”说起“积分制”细则,社区党委书记汪绍琴如数家珍。过去,古舜社区主要面向社区170名党员推行“积分制”,今年在党员积分基础上,社区将覆盖群体扩大至社区居民及个体工商户,兑换渠道及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
  “‘多劳多得、积分奖励’搭建起居民与社区之间的桥梁,激发了基层善治活力。”汪绍琴表示,以服务时间作为积分依据,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目前社区注册志愿者已有1613人。“现在参加志愿活动的大多是退休低龄老人,他们有时间和耐心,也深受街坊邻居信任。”
  罗秀美正是其中之一。“十几年前社区刚开始招募志愿者的时候我就加入了,现在‘积分制’让我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强。”
  问及如何延续这一好的趋势,汪绍琴认为,应不断优化服务、丰富礼品、创新活动,让更多的居民积极参与基层治理。
  与此同时,为破解群众参与“冷”、社区工作“累”等难题,东至县尧渡镇河西社区创建“雷锋积分超市”,目前已累计兑换积分4616分,日用品价值达5600余元。“以后我还要积极参与,多挣积分!多拿奖品!”参加完志愿服务活动,居民胡得水立即用刚赚到的积分兑换了两双袜子。
  谈话间,一位老人缓缓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上次多亏了你们把我扶起来送到医院,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老人名叫陈术平,患有脑梗,前不久外出时,突发疾病倒地不起,一名外卖员恰巧路过并致电社区,短短5分钟内,志愿者赶到现场,老人得到及时救治。
  外卖员的这通电话,其实并非偶然。
  社区党总支书记余卫东解释道,由于河西社区辖区范围广、人员居住分散,当地便将工会驿站与“雷锋积分超市”结合,引导外卖员等户外工作者利用走街串巷的职业优势,成为社情民意“信息员”,在工作时发现并及时报告社区中的问题,协助社区治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根据信息价值给予他们相应积分,供其兑换。”
  “能够利用自身行业优势在服务居民方面发挥作用,我感到很光荣。”快递小哥徐小飞如是说。
  从“旁观者”到“主人翁”,小小积分为基层治理蓄动能,让乡风文明可增值。“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积分制’运行机制,加强对典型示范村(社区)的培育推广力度,鼓励各地加快拓宽场景应用领域、增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切实用‘小积分’走好基层治理之路。”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卢文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