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相孔贞运

郑素明

字数:1,887 2024年09月20日
  孔贞运(1576—1644),字开仲,号玉横,东至县葛公镇天井孔村人,祖籍句容,孔子第六十三代孙。生于1576年,1612年考中举人,1619年考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卒于1644年,赐祭葬,赠少保,谥文忠。《明史》载其内和中直,为政以宽。
  孔贞运出生于仕宦之家,他的父亲孔闻敕以举人副榜官四川顺庆府邻水县主簿,少年孔贞运秉承父训远赴祖籍句容宗族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后进入句容儒学读书,继而入南京国子监深造,直至进士及第。为了庆祝科举成功,他特邀贵池王建和、青阳罗尚忠同游华盖洞,激情吟诵《游华盖洞》:“此日占星聚,相携选胜游。逶迤山径小,空嵌洞天幽。湿气常疑雨,寒阴不待秋。小亭堪远眺,双塔漾江流。”以抒情寄志。
  考中进士那年,孔贞运与同为进士出身的长兄孔贞时供职翰林院,职修国史,先后分纂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实录》,纂修昌泰、天启两朝《实录》,编纂《皇明宝训》,秉笔中肯,以“世太史氏”自居,真实记载了明末宫廷“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大案,揭露了魏忠贤蓄意制造祸端、迫害忠良的险恶用心,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1628年,孔贞运担任北京国子监祭酒,主管全国的教育,针对科举的弊端,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得到了崇祯皇帝的批准施行。首先是制定监规,提出了“重德行,以示劝惩;清饩廪,以防冒滥;复射圃,以罗英彦;清资途,以抑躁进;重师儒,以示表励;体士情,以昭渥泽。”六条主张。其次是釐剔监生,主张严格管理监生,将不守监规、僭越礼法、长期告假、年老体衰的监生清理出监,突出了严管厚爱、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理念。第三是停止纳班,将通过捐资获得监生资格的一律废除,此举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赞誉。第四是改革科举,不以考试成败论英雄,提出对平时学习进行考核,以积分选拔人才,这为朝廷选拔了一大批学识渊博、忠于国家的优秀人才,如陈继儒、徐孚远等。另外,孔贞运还分别通过分考、主考会试,得士李应选、会元吴贞启、状元刘同升等三百多人,一大批挽救国家危亡的栋梁之材涌出,如民族英雄陈子龙等。
  被尊为侍读学士的孔贞运,通过箴言、策问、馆课、讲章、直解的方式为皇子、皇太子和崇祯皇帝授课,分别讲授《皇明宝训》《治世养身》《国势人心策》《保身》《道法》《诗经》《春秋》《礼记》等课程,得到崇祯皇帝的褒奖,并赐其“圣裔师儒”匾额,意为圣人之后,帝者之师,准予悬挂天井孔氏宗祠大门。
  1636年6月,孔贞运入内阁为相,此时的明王朝已经处于内外交困、边境纷扰的窘境。为平息社会矛盾,其主张对内为政以宽,对外以国家安全、巩固边防为重,尤其是对京城的安全防御。他首先是分析国家安全形势,指出兵贵神速,既设防以堵其来,又出奇以击其惰,则虏尽歼而京城安;其次是提出军事战略方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出“城守宜习、夙将宜起、糗粮宜峙、应援宜早”四则战略方针。第三是制定十二则防御作战方案,确保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同时举家死守保卫京城,其夫人姚氏更是巾帼豪杰,放言臣从君、妇从夫,命家人凿三坎于庭院内,以示必死,誓与国家共存亡。1638年10月,告老还乡的孔贞运仍十分关心国家安全,带头捐金二百两支援边防建设。去世之前,仍忧国忧民,向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上遗疏,详细陈述了长江南北、南都(南京)内外的军事部署及防御方略。
  孔贞运始终秉承祖先之训,诗礼传家,从而成为孔氏南宗的典型代表人物与孔氏南宗文化的集大成者。首先是建圣祠祭孔子,1619年3月,孔贞运与长兄孔贞时共捐金五百两,加上宗族捐金及利息二百两,共计七百两,于1621年8月建成圣祠;其次是立家训,孔贞运分别命侄儿孔尚豫纂修《天井孔氏家乘》,制定重孝悌、重谨信、重课子、定礼仪四条家训;第三是定家规,孔贞运将《论语》“弟子入则孝”一章演为家规,要求宗族人人切勿少凌长、众欺寡,遵纪守法,不辱圣门宗风;第四是积善行培厚德,孔贞运崇尚简朴自然的生活,与长兄孔贞时共同制定《真率约》,并带头捐建家乡横山潭石港石桥,并举族修建了御敌城堡,在明末乱兵横行、匪徒肆掠之际,保护了大批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孔贞运十分关心池州建设,尤其是地方安全与百姓疾苦。1620年协助郑三俊捐资兴建了京师建德会馆,以供家乡学子旅京栖息居住。1636年责成安庐巡抚郑二阳将池州各地滥派里甲、加派田亩一一尽数剔除。后又将原先移防芜湖的池州兵备道,重新设立在池州,以扼长江上下之咽喉天险,确保池州一方平安。同时减免池州郡邑赋税,改兑东流、建德两县漕运,极大地减轻了地方负担。
  晚年的孔贞运筑“矩室”于东至县城南滴水崖,作《矩室书后记》,以效法孔夫子之从心所欲不逾矩,并将先圣孔子的名言警句“逝者如斯”题于悬崖之上,寓意时刻保持自强不息、永不懈怠的精神,至今圣迹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