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9月21日
从一个加工茶叶的家庭作坊到一家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茶农旅融合企业,安徽石台县西黄山茶叶实业有限公司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
茶旅融合托起乡亲好日子
  □ 记者 陆寒芳
  “这段时间持续高温,要特别注意茶叶螨虫等病虫害,早发现早预防。”9月17日,秋日高温不减。安徽石台县西黄山茶叶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黄山”)技术总监韩仁甲,再次来到公司位于大演乡新农村的茶叶基地,指导村民唐为良及时开展虫害绿色防控工作。
  茶叶是石台县农业主导产业,也是很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过去,大多茶农以家庭为单位,自产自销,不仅费时费力,收益也不高,还要抵御市场风险。唐为良是村里的种茶大户,共有40亩茶园。2011年,他与西黄山签订合同,以茶叶合作社社员的方式加入公司茶叶基地,“现在,茶园管理有专家指导,茶叶销路不用愁,我们茶农省心省力又增收!”
  作为石台本土企业,西黄山于2011年注册成立,但它的创办人陈卫武早在1999年就在家乡大演乡剡溪村经营茶厂。除了自家茶园外,陈卫武还收购本村茶农的茶鲜叶,解决了部分茶农卖茶难的问题。2008年,陈卫武牵头成立石台县剡溪茶叶专业合作社,帮助入社茶农解决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等问题,提高了村民的种茶积极性。
  西黄山成立后,依托剡溪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品牌销售,带动茶农增收。“除鲜叶收入外,到了年底,茶农社员还可以按照自己当年交售的鲜叶总量拿到公司返利。”该公司副总经理舒小龙告诉记者。目前,西黄山茶叶基地面积1200亩,辐射剡溪村、永福村和新农村,吸纳农户149名。
  “西黄山公司有平台,销售渠道多。我现在只管种好茶、卖鲜叶,再也不用熬夜制茶、担忧卖茶了,每年保底也有4万多元收入。”唐为良告诉记者,不仅如此,他还在西黄山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每月工资3000多块,公司还给我买了社保,生活更有保障了!”
  2014年,为避免陷入低价竞争,考虑公司长远发展和茶农稳定收益,西黄山逐渐从生产销售大宗茶向名优茶转型。为提高茶叶品质,西黄山与安徽农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石台硒茶标准化生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不仅免费为茶农社员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还示范推广粘虫黄板、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手段,从源头上把控茶鲜叶品质。“比如,我们与安农大合作研发的高山茶园绿色控草技术,替代了化学除草剂,不仅有效保护了茶园土壤,还提高了茶叶产量。”舒小龙介绍。
  西黄山先后流转茶园600亩,引进黄金芽等品种,建设标准化茶园,建成标准化生产车间3800平方米,实现了茶叶生产全过程信息化、清洁化、智能化,保证了茶叶质量安全和富硒营养,更好满足了市场需求。截至目前,公司已创建省著名商标“西黄山”品牌,拥有“石台硒茶”“石台香芽”“黄金芽”“祁红”等系列产品,成功将茶叶附加值提高了40%以上。
  随着茶叶基地扩大,茶叶产量不断增加,西黄山线上线下齐发力,打通各种销售渠道,将“西黄山”茶叶卖到了全国各地。“我们年产干茶2万余斤,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茶农社员收入逐年增加,今年预计增长20%左右。”舒小龙说。
  西黄山茶叶基地毗邻牯牛降风景区和秋浦河,周边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2016年,西黄山开始谋划以茶产业为基础,拓展产业链,走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子。该公司以“富硒”为主题,先后建成富硒文化展览馆、富硒茶博园,富硒农业园、富硒茶生产体验中心、西黄山漂流等,着力打造集农业种植、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文化科普于一体的富硒茶旅度假区。
  “这是您的房卡和身份证,请拿好。”9月17日中午,西黄山富硒主题客栈的前台工作人员方杨雯正熟练地为游客办理入住手续。方杨雯是大演乡永福村村民,今年是她在西黄山工作的第六年。“我之前在富硒文化展览馆担任讲解员,怀孕后,公司将我调到了前台,工作相对轻松些。在这里上班离家近,能照顾到家里,我很满意!”方杨雯说。
  体验采茶制茶、吃养生菜肴、玩冲浪漂流、住主题客栈……西黄山富硒茶旅度假区先后获评全国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国家3A级景区、安徽省职工疗休养基地、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
  客流量又进一步带动了农产品销售。“我们在度假区内开设了农旅超市,除茶叶外,还展销干笋、木耳、山茱萸等富硒农产品,不少产品是从周边村民手里收购后,统一加工包装销售,不仅解决了他们销售难题,也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类别。”舒小龙说,仅茶叶和富硒农产品,公司共带动700多人、年增收800多万元。同时公司每年还以入股分红方式,为4个村集体增收16万元。
  西黄山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茶旅融合托起了乡亲们的好日子。“我们将继续提供技术指导、人员培训,提升当地整体茶叶种植管理水平。同时,不断丰富经营业态,做大做优做强企业,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舒小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