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9月23日
庭院“方寸地”开出增收“致富花”

  □ 通讯员 包杨寒

  一方庭院,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庙前镇各个村落,一座座庭院正悄然变身为群众增收的“聚宝盆”,庭院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希望,带来了新活力。

  金秋时节,走进玉屏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小菜园里瓜果蔬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村民孙务华一边摘着庭院里的蔬菜,一边乐滋滋地介绍着自家的小菜园:“今年种了4种庭院蔬菜,施的都是农家肥,长出来的果蔬鲜嫩饱满,每天可以采摘不同品种的蔬菜拿到农贸市场卖,一年下来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如今,在玉屏村村民眼中,“小菜园”俨然成为幸福生活的“增收园”。

  庭院虽小,大有可为。近年来,庙前镇坚持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立足资源优势、产业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庭院“小经济”,让“方寸之地”变成“增收之所”,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我家的农庄虽然规模不大,但客源稳定,从年初忙到年末,收入很不错。”在华阳村“华园农庄”里,游客们纷至沓来,胡圣代忙得不亦乐乎。前些年,胡圣代夫妻俩抓住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将自家闲置的庭院改建成农庄,凭借可口的农家饭菜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众多游客,小小庭院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华园农庄”是庙前镇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为了不断拓展“庭院经济”内涵,打造美丽经济新亮点,该镇积极鼓励农户改造自家农院,盘活院落空间及资源资产,打造旅游民宿、休闲农庄、农家乐等,以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在十字村村民朱仁学的庭院里,数名工人正在熟练地捆扎棕扫把,不多时一把棕扫把便扎好了。“我们的棕扫把质量好,外形美观,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不愁销路,每个月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别小看这不起眼的棕扫把,它可是我们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哩。”十字村党总支书记周长德介绍,棕扫把加工是他们村的传统产业,具有加工工艺简单、不受场地限制、适合家庭作坊式生产等优势,近年来,该村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特色手工等庭院经济,带动乡村产业增效、村民群众增收。

  小院藏春,寸土藏金。“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庭院经济’为抓手,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变农家方寸闲地为增收宝地,不断释放庭院经济活力,让‘小庭院’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庙前镇相关负责人刘长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