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秦峰 王晶晶
这几天,枣农张启光忙得脚不沾地。
前些年,张启光带着全家人利用山坡地、撂荒田种植的25亩枣园,如今陆续进入成熟期。今年他从外村请来4位村民帮忙摘枣,他和妻子及时把采摘好的鲜枣运回家,然后经过杀青、晾晒、蒸煮、烘制等10多道工序,最终制成焦枣。
“估计要20多天,鲜枣才能全部摘下来。”张启光说,“只有完全成熟的枣子,才能制作出口感绝佳的西山焦枣。”
初秋的阳光照在贵池区棠溪镇西山村这位58岁农民的脸上,看上去神采奕奕,干劲十足。行走在枣园里,张启光边干活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棵枣树能生产鲜枣30多斤,可以加工成焦枣7斤左右,按市场均价50元计算,一棵枣树能给他带来350元的毛收入。“这750棵枣树,一年能带来20万的纯收益,可不就是我家的‘摇钱树’嘛!”
据《贵池县志》记载,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方品种优势,从宋仁宗天圣年间起,西山焦枣就是贡品。因此棠溪镇西山村家家户户世代都有在房前屋后栽种枣树的传统。2009年,棠溪镇开始大力支持西山村发展焦枣产业。就是在这个时候,张启光开始拓荒种植枣树。经过10多年不间断的栽种,已形成25亩枣园750棵枣树的规模。
西山焦枣的优良品质不仅得益于高海拔的气候条件,富含硒元素也给西山焦枣“加分增色”。如今,西山焦枣已成为池州市家喻户晓的地方品牌。可要种好这些枣树,把鲜枣加工成晶莹透亮的焦枣可不简单。在果园中查看枣树时,张启光分享了他的“管理经”,在枣树生长期,要对枣树进行移栽、施肥、浇水、修剪,做好枣园的管理,对于提高鲜枣产量以及品质非常重要。张启光懂管理,不怕吃苦,没事就泡在枣园里。他家的鲜枣清脆甘甜,他制作的焦枣晶莹透亮,这让他家的焦枣十分畅销。今年离采摘还有一个月,他就接到了来自上海等地的3个大订单。
枣树种得好不好,枣农说了算。品牌发展得大不大,离不开政策引导。近年来,贵池区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引导棠溪镇狠抓西山焦枣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如今棠溪镇枣树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像张启光这样的枣农就有200多户。
在西山村沟沟坎坎成片的枣园里,饱满的果实挂满了枝头,惹人喜爱。棠溪镇党委副书记高梦颖介绍,这一棵棵枣树,如今已成为西山村枣农致富“摇钱树”。这一颗颗鲜枣,如今已成为西山村枣农致富“金果果”。统计显示,10年来,西山焦枣这个产业的亩产收益已由4000元上升到1万元,枣农收入实现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