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邓柱
“田不平,路不平,靠山‘吃树’、毁林种茶,日子过得紧巴巴”;“茶成园,路成网,‘红绿’融合唱响‘诗和远方’,幸福生活顶呱呱”……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这两首截然不同的歌谣里,分别传唱的是霄坑的过去和现在,这个昔日的穷山村翻天覆地变化背后,是全国人大代表、村党委书记王建伟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执着坚守。
霄坑不是“坑”,霄坑是个村——一个吃尽了滥砍滥伐苦头、尝到了绿水青山甜头的生态村,一个全省乃至全国罕见、22年捧回16块“国”字号招牌的小康村。二十年来,王建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对污染环境的项目说“不”,让村里百姓过上了和谐富足的生活。
过去,霄坑村山多,村民自然靠山吃山。30年前,村民选择靠山“吃树”——伐木卖树、毁林种茶,却越“吃”越穷。由于乱砍滥伐,土地流失严重,屡遭山体滑坡,且因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茶叶品质下降,茶农收入萎缩。
王建伟和霄坑村两委痛定思痛,把“严禁毁林种茶,保护生态环境”写进《村规民约》,全村范围内禁止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等人工合成物,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茶,彻底关闭村内木材加工厂、地板条厂,严禁伐木烧炭。
绿水青山是守住了,怎么样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王建伟思量着:“还得在茶叶上做文章!”很快,在王建伟带领下,村两委调整了茶叶经济发展思路,从提升茶叶品质、改进加工工艺、创新产销模式、打造绿色品牌等方面着手,积极引导村民走上了一条以品牌茶叶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
2018年,王建伟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首次参加全国两会的他深受触动。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不少代表都提出了“要整合资源、统一品牌、做优产业”。这也为他解开了“霄坑村茶叶怎样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的困惑。
回到村里,王建伟开始围绕打造产业化农业品牌展开工作。首先是改变村民“单打独斗”的模式,整合发展“霄坑绿茶”地域性公共品牌。其次严把质量关,全村茶叶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宣传。截至目前,霄坑村已有茶园5000余亩、茶叶加工厂26家、省级著名商标6个,年产茶叶达14万斤,茶叶年销售收入达6000多万元。今年5月,202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连续12年参评的“霄坑绿茶”品牌价值从0.76亿元增加到10.86亿元。
“这些年,得益于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得到很多外出考察的机会,发现一些先发地区不仅传统产业做得好,而且在文旅融合上很成功。”自幼成长于霄坑的王建伟,从小熟知中共黄西工委的事迹。2019年,他与村两委干部商议,决定向上申报项目,挖掘红色资源,并于2020年获批建设中共黄西工委纪念馆。
为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近年来,王建伟带领霄坑村一改往日村庄治理模式,围绕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融合发展,将整个村域规划布局建设作“一揽子”计划,系统建设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目前霄坑村已建有15家星级农家乐和2处特色民宿,每年来村游客2万余人。
2023年,霄坑村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20万元。村子越来越漂亮,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村子里流传的歌谣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如今,王建伟在村里拥有相当高的“威望”,大家把他当作“领头雁”,寄希望于他把村里更多的“声音”带上去。2023年,王建伟再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7年来,我一共向大会提交了30余件建议,其中不少直接关系霄坑村发展。”王建伟说。
每年开完两会,王建伟回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全体村民召集起来传达。“我现在就想,怎么在我们村发展乡村旅游业,带领大家共同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把党的政策贯彻落实好,把村子管理好、发展好,努力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王建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