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01日
活力池州展新姿

  池州长江大桥。

  安徽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75年前的4月24日,池州全境解放,迎来全新的历史时期。
  75年来,池州儿女始终与党同心、与国同行、与时代同步,绘就了一幅沧桑巨变的壮美画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凝心聚力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池州篇章,池州大地流光溢彩、生机勃勃。
  数字是生动的注脚: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88年地区复建时的11.4亿元跃升到2023年的1112.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802元提高到83906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居全省首位。
    向“新”向“优”——奏响产业强市“最强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池州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战略,从负重爬坡,到奋力攻坚,再到突破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实现稳步攀升。
  工业兴,经济兴;工业强,城市强。新中国成立之初,从建立手工业合作社开始,池州工业开始起步,到改革开放前,冶金、煤炭、化学工业有了发展,池州造纸厂、青阳缫丝厂、贵池县精干麻厂等国营企业形成了一定生产能力。1988年,整个工业增加值2.44亿元。
  1988年到2000年,是池州现代工业起步期。池州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开展招商引资,发展非公经济,进一步奠定了工业发展基础,工业奋力爬坡。至2005年,全市工业基本形成非金属矿物深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能源、化工、机械、轻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工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6%逐步增长到34%,工业经济发展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十二五”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池州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增速平稳、质效提升、结构趋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2月10日在创业板上市,成为我市第一家上市的工业企业;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于2021年9月29日在深交所主板上市,成为我市首家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
  2023年,池州市半导体产业规模突破250亿元,增长24.4%,成为省内除合肥外半导体产业链条最为完整、细分领域优势最明显的地区。半导体产业发展是池州工业奋发向上的一个生动缩影。
  集聚发展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脊梁”。池州现有省级以上园区6个,其中国家级园区1个。摊开全市“产业发展地图”,各个园区产业培育重点清晰可见,区域布局不断优化,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截至今年7月末,六大园区“五上”单位850家,占全市比重为3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6家,占全市比重为65.1%。2013至2023年,池州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7%。今年1至8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增幅居全省第2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池州农业产业向“新”向“优”转型态势明显。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特色农产品产销两旺,和美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今年1至8月,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共107家,完成产值同比增长10.2%,增速居全省第2位。其中,8月当月实现产值增长11.2%,居全省第1位。
  动能充沛的池州,经济大船在高质量发展航程上乘风破浪。
  “公铁水空”——“大通道”释放“大活力”
  大道如虹天地宽,车轮滚滚畅通途。
  池州铁路运输从无到有,从有到优。2008年9月1日,铜九铁路开行客运列车,结束了池州不通客运列车的历史。2015年12月6日,随着一辆动车驶入池州站,标志着池州正式迈入高铁时代。2024年4月26日,备受市民关注的池黄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也是继宁安城际铁路运营9年后,池州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
  2008年6月29日,G50沪渝高速组成部分安徽沿江高速公路池州段正式通车;2015年12月26日,东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6年12月30日,望东长江大桥正式通车;2019年8月31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通车;2021年9月28日,池祁高速池州至石台段建成通车,标志着石台县从此迈入“高速”时代。目前,池州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干线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为经络的公路网络,实现了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以及武汉都市圈、鄱阳湖经济圈、合肥经济圈主要城市高速联网。
  2009年8月,池州九华山机场开工建设,2013年7月29日正式通航。作为安徽省第五座民用航空机场,如今池州九华山机场已成为推动池州经济转型升级、全域旅游发展、城市品位提升的“强力引擎”。早在2019年,该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就达52.4万人次,初步构建起承接南北、横贯东西的航线网络布局。前不久,池州九华山机场改扩建工程新建航站楼及货运仓库完成行业验收,已具备通航条件。
  池州市境内拥有长江和“六河一湖”,全市通航里程397公里,其中长江干线航道(国家1级双向航道)158公里,秋浦河、青通河等内河航道239公里。池州港是长江干线和我省重要港口,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具备江海直达、水陆中转、旅游客运、货物集散和对外开放多种功能,成为我省沿江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
  75年来,池州以“大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水陆空于一体的区域立体交通枢纽正在加速形成。
  “引进来”“走出去”——冲劲十足“拔节”生长
  安徽宝镁轻合金项目试生产,半导体产业形成智慧应用全生态产业链体系,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池州科创中心开园,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开放纾发展之困、汇合作之力、聚创新之势、谋共享之福,推动城市发展由区域小格局向开放大舞台转变。小城大“势”,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充满发展活力的池州正加速崛起。
  “引进来”,激荡发展活力。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我市坚持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向开放要动力、要活力。今年1至8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6%,比全省高5.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全市在库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62个,同比增加4个,完成投资增长20.4%,拉动全部投资增长7.9个百分点。
  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于2020年10月正式揭牌,是省内首批国际合作园区之一、唯一对韩合作园区,目前累计引进外资企业25家,总投资55亿元。
  2023年12月24日,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池州科创中心开园。目前,该中心已入驻孵化项目23个,成功转化落地1个;引进博士4人、硕士18人。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目前,我市依托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分别在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上海松江建设3处“飞地”,设立“飞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举办“安徽‘双创汇’·走进科创中心”等活动,着力打造高水平研发创新、产业孵化、招才引智、开放交流“四个中心”。今年以来,我市引进产业领军人才89人、高层次人才团队18个、高校毕业生3421人,联动开展“万马奔池”人才池州行等活动117场……
  “走出去”,拥抱世界舞台。
  从空中俯瞰长江,一艘艘货轮络绎不绝,呈现一派繁忙景象。今年1至8月份,全市进出口总额89.3亿元。其中,出口24.1亿元、进口65.2亿元。
  向海而兴,借船出海。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徽动全球”万企百团出海行动。这几年,得益于一项项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我市进出口企业的货物通关时间大大缩短,实现“前一天装货到池州港,第二天就可以跟船走。”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对标长三角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扎实推进“五免之城”建设,全面优化涉企服务,全力打造“‘池’久满意”营商环境品牌,实现了市场监管、财政、人社等20多个部门3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证明材料线上出具、线上核验;梳理出了494类常用证照并与事项材料、结果关联,2173项事项实现了“证照免带”,电子证照事项关联率达99%以上;梳理“办事免跑”负面清单事项182项,负面清单外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实现“办事免跑”;推出“免申即享”政策清单1170项;制定免予处罚事项426项,实实在在为企业减轻负担,市场主体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沿着先辈开拓的光辉道路,迎着民族复兴的壮丽前景,奋楫争先的池州儿女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 邓柱/文 吴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