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11日
陶渊明与池州诗文化的缘起
公元427年秋,一位老人在东流南山坡隐居,一场大病把他身体折磨得非常虚弱。四村乡邻常来看他,被他乐观的态度所感染。老人身着一身农家简朴的衣裳,但丝毫不能掩饰他那文人的气质。预感自己将不久人世,时年9月,他仍坚强地躺在床上给自己写了三首诗和一篇祭文,两个月后,便与世长辞,享年63岁。这位老人,就是东晋大诗人、我国田园诗的创始人陶渊明。
一
陶渊明,公元365年出生在柴桑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任东晋大司马,祖父陶茂任过太守,父亲陶逸也任过地方小官,但在陶渊明8岁时就已去世,从此家道开始衰落。
陶渊明在柴桑上京里的农村中,度过了自己少年与青年时代。他少而贫苦,很少交游。成人后,他接受了儒、道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这两种不同的志趣,希望自己将来能大济苍生,把社会治理得像尧舜盛世一样。但是,黑暗的社会现实,不可能让他实现理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贯穿了他的一生。
由于建功立业的主观愿望,加上生活所迫,29岁那年,陶渊明第一次出仕。先做江州祭酒,很快就辞职,36岁那年,他来到江陵,做了两州刺史桓玄的幕僚,这是陶渊明第二次做官。桓玄掌握着长江上中游各州的军政大权,之后野心勃勃,准备夺取东晋的政权。陶渊明发现做这个官,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于是产生归隐的念头。又因母亲去世,按制他辞官回家守孝。一转眼,在家度过了三年隐居生活。公元402年,桓玄攻陷建康,次年称帝。第二年刘裕起兵讨伐杀了桓玄,掌握了东晋大权建立了南宋。陶闻讯后又欣然出仕任参军,时年40岁。这是陶渊明的第三次出仕。
二
在陶渊明第三次出仕期间,公元405年陶渊明从刘裕幕僚改任刘敬宣的参军。同年3月,他陪同刘敬宣出使建康。从浔阳乘船而下,途经贵池梅龙,写下的脍炙人口的《经钱溪》一诗。这一次出差,上司感觉到他很有才华。当年8月,他被任为彭泽县令,在他在任的第81天上,碰到督邮刘云来县里督查公务。此人是个乡下小混混,借仗刘裕的亲戚关系,凶狠贪婪,四下敛财。陶渊明嗤之以鼻,不愿见他。而县吏却对他说:“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否则,恐有麻烦。”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挂印而去,从此再未出仕。为了避免人祸,他悄然来到邻县东流南山坡的草庐中,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在东流期间,陶渊明就像离开囚笼的鸟儿,自由飞翔在田野上。他特别喜爱菊花,常以菊自喻,在山前屋后广种菊花。每年的秋天,四野到处是黄白菊花交织的景色,至今仍可看到当年的菊圃孑遗。他有《饮酒》(其五)一诗留在东流大地上,留在小学生的语文课本中,并载入中国文学史的史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当时崇尚骈俪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特风格的田园诗,在自然与哲理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困苦与自然意趣间达到了一种和谐,这就是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描写了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相关。其一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懊悔,他把官场视为“尘网”,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接着他写道:“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中他带着我们在田园里参观了一番,向我们介绍了田地、草屋、榆柳、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常景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无穷情趣,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宁静。其二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与农民建立的友谊。《归园田居》(其三)真切地抒写了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个文人官员,敢急流勇退,肯扛起锄头,早出晚归地劳动,这在当时极为少见。陶渊明不以劳动为耻,宁愿耕作也不肯出卖灵魂来换取富贵荣华,确实难能可贵。
晚年,陶渊明写了《桃花源诗并序》,表明了他从仕途到田园,再从田园到桃源,是诗人对理想的进一步探索。早年大济苍生的理想,在仕途上破灭了。他便把理想寄托在田园,在田园长期的劳动和饱受穷困中,文人气质加上生活的磨难,在艰辛穷困且乐观豁达的生活夹缝中,一个乌托邦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便在他脑中产生:陶渊明向往的,是一个人人劳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更是一个自由平等、安居乐业、幸福安宁的社会。
三
在东流的归隐中,诗人是十分清醒、睿智、爽朗的。精神上的坦率、真我,战胜了生活上的贫穷、困窘。他一生情系田园,以酒为伴、以菊相偎、以柳为友、以松为朋,秉承了菊花清高冷傲的品性。至今,东至还盛传着陶渊明几个感人的故事:
江州刺史王弘很想认识他,却一直没有机会。偶尔得知陶渊明要去庐山游玩,王弘便叫他的一个朋友,在中途村落准备了茶水酒饭。陶渊明也不点破,被朋友拦截后,一起饮酒。过了一会,王弘来了,说明了来意,陶也没把他当官待,而以朋友相称,乘兴饮酒,使王弘深受感动。九月九日重阳节,陶渊明在屋后山坡上边采菊花。过了一会,远望一个白衣人过来了,原来是王弘给他送酒。索性大家便在野外菊丛中畅饮,直到醺醺微醉方归。
东流的夏天,月色迷人。他得空闲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凉爽宜人,感觉如同神仙一样。凡是来拜访的人,不分其贵贱,都设酒共饮。陶公如果先醉了,就对客人说:“我醉了想休息,你可以回去了。”池州府的一位郡将前去看他,正巧遇上他酿酒,天气炎热,听到门童来报,他来不及换衣,就把手中滤酒的葛巾,往头上一包,出门见客,一头酒味,主宾相见大笑不止。他洒脱大方不受拘谨,自得于真性情也,被乡里邻居所看重。他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故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虚荣,不慕实利,喜欢读书,却不肯追根究底,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奈何家里穷。亲友知道后,就以酒招他过来,他饮酒一定要醉,醉后一定要归,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中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烂衫,碗也经常空着,却不在意。常写文章自娱自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就仰慕东流的黄菊。常来此种菊、赏菊、采菊、赋菊、忆菊,有“日驻彭泽、夜宿东流”之传说。明《池州府志》载:东流县学夫子殿之侧有“靖节先生菊所”,因先生种菊县治,故东流也称为菊邑,设有黄菊驿,连流经东至那段长江也称为菊江,濒江有菊台,建有菊江亭。明代东流知县杨季方,敬慕陶公,在当年先生种菊之处,建了靖节祠以纪念,史称“陶公祠”。
沧海桑田,陶公祠经历了三次重建,现迁至城南小丘牛头山边。卵石古道,白墙黛瓦。周边松竹掩映,菊花簇簇,清幽安静。古祠萧瑟,祠门嵌有“陶公祠”石额。院内植五柳、苍松、翠竹、侧柏。两侧厢房为陈列室,有陶渊明诗文若干。正厅“松鹤犹存”匾额高悬。一尊高丈余汉白玉陶公塑像,安坐正中,长衫,手执书卷,神态安详,凝视园中五柳及众菊,透出一股“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气和豪气。1989年,东流陶公祠被列为省级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在我国文学史上,陶诗代表了人的觉醒。人不光要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非常重要。当我们再次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名句的时候,便可感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历代文人墨客仰慕陶公激流勇退的高风亮节,前来凭吊赋诗,名篇佳句汗牛充栋。大批文人皆因陶公之缘在池州留有诗迹。至此,我们恍然大悟:没有陶公在东流南山坡的归隐,也就没有古代池州诗文化的兴盛!难怪于谦有诗赞曰:
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黄花本是无情物,
也共先生晚节香。
一
陶渊明,公元365年出生在柴桑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任东晋大司马,祖父陶茂任过太守,父亲陶逸也任过地方小官,但在陶渊明8岁时就已去世,从此家道开始衰落。
陶渊明在柴桑上京里的农村中,度过了自己少年与青年时代。他少而贫苦,很少交游。成人后,他接受了儒、道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这两种不同的志趣,希望自己将来能大济苍生,把社会治理得像尧舜盛世一样。但是,黑暗的社会现实,不可能让他实现理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贯穿了他的一生。
由于建功立业的主观愿望,加上生活所迫,29岁那年,陶渊明第一次出仕。先做江州祭酒,很快就辞职,36岁那年,他来到江陵,做了两州刺史桓玄的幕僚,这是陶渊明第二次做官。桓玄掌握着长江上中游各州的军政大权,之后野心勃勃,准备夺取东晋的政权。陶渊明发现做这个官,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于是产生归隐的念头。又因母亲去世,按制他辞官回家守孝。一转眼,在家度过了三年隐居生活。公元402年,桓玄攻陷建康,次年称帝。第二年刘裕起兵讨伐杀了桓玄,掌握了东晋大权建立了南宋。陶闻讯后又欣然出仕任参军,时年40岁。这是陶渊明的第三次出仕。
二
在陶渊明第三次出仕期间,公元405年陶渊明从刘裕幕僚改任刘敬宣的参军。同年3月,他陪同刘敬宣出使建康。从浔阳乘船而下,途经贵池梅龙,写下的脍炙人口的《经钱溪》一诗。这一次出差,上司感觉到他很有才华。当年8月,他被任为彭泽县令,在他在任的第81天上,碰到督邮刘云来县里督查公务。此人是个乡下小混混,借仗刘裕的亲戚关系,凶狠贪婪,四下敛财。陶渊明嗤之以鼻,不愿见他。而县吏却对他说:“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否则,恐有麻烦。”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挂印而去,从此再未出仕。为了避免人祸,他悄然来到邻县东流南山坡的草庐中,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在东流期间,陶渊明就像离开囚笼的鸟儿,自由飞翔在田野上。他特别喜爱菊花,常以菊自喻,在山前屋后广种菊花。每年的秋天,四野到处是黄白菊花交织的景色,至今仍可看到当年的菊圃孑遗。他有《饮酒》(其五)一诗留在东流大地上,留在小学生的语文课本中,并载入中国文学史的史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当时崇尚骈俪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特风格的田园诗,在自然与哲理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困苦与自然意趣间达到了一种和谐,这就是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描写了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相关。其一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懊悔,他把官场视为“尘网”,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接着他写道:“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中他带着我们在田园里参观了一番,向我们介绍了田地、草屋、榆柳、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常景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无穷情趣,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宁静。其二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与农民建立的友谊。《归园田居》(其三)真切地抒写了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个文人官员,敢急流勇退,肯扛起锄头,早出晚归地劳动,这在当时极为少见。陶渊明不以劳动为耻,宁愿耕作也不肯出卖灵魂来换取富贵荣华,确实难能可贵。
晚年,陶渊明写了《桃花源诗并序》,表明了他从仕途到田园,再从田园到桃源,是诗人对理想的进一步探索。早年大济苍生的理想,在仕途上破灭了。他便把理想寄托在田园,在田园长期的劳动和饱受穷困中,文人气质加上生活的磨难,在艰辛穷困且乐观豁达的生活夹缝中,一个乌托邦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便在他脑中产生:陶渊明向往的,是一个人人劳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更是一个自由平等、安居乐业、幸福安宁的社会。
三
在东流的归隐中,诗人是十分清醒、睿智、爽朗的。精神上的坦率、真我,战胜了生活上的贫穷、困窘。他一生情系田园,以酒为伴、以菊相偎、以柳为友、以松为朋,秉承了菊花清高冷傲的品性。至今,东至还盛传着陶渊明几个感人的故事:
江州刺史王弘很想认识他,却一直没有机会。偶尔得知陶渊明要去庐山游玩,王弘便叫他的一个朋友,在中途村落准备了茶水酒饭。陶渊明也不点破,被朋友拦截后,一起饮酒。过了一会,王弘来了,说明了来意,陶也没把他当官待,而以朋友相称,乘兴饮酒,使王弘深受感动。九月九日重阳节,陶渊明在屋后山坡上边采菊花。过了一会,远望一个白衣人过来了,原来是王弘给他送酒。索性大家便在野外菊丛中畅饮,直到醺醺微醉方归。
东流的夏天,月色迷人。他得空闲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凉爽宜人,感觉如同神仙一样。凡是来拜访的人,不分其贵贱,都设酒共饮。陶公如果先醉了,就对客人说:“我醉了想休息,你可以回去了。”池州府的一位郡将前去看他,正巧遇上他酿酒,天气炎热,听到门童来报,他来不及换衣,就把手中滤酒的葛巾,往头上一包,出门见客,一头酒味,主宾相见大笑不止。他洒脱大方不受拘谨,自得于真性情也,被乡里邻居所看重。他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故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虚荣,不慕实利,喜欢读书,却不肯追根究底,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奈何家里穷。亲友知道后,就以酒招他过来,他饮酒一定要醉,醉后一定要归,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中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烂衫,碗也经常空着,却不在意。常写文章自娱自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就仰慕东流的黄菊。常来此种菊、赏菊、采菊、赋菊、忆菊,有“日驻彭泽、夜宿东流”之传说。明《池州府志》载:东流县学夫子殿之侧有“靖节先生菊所”,因先生种菊县治,故东流也称为菊邑,设有黄菊驿,连流经东至那段长江也称为菊江,濒江有菊台,建有菊江亭。明代东流知县杨季方,敬慕陶公,在当年先生种菊之处,建了靖节祠以纪念,史称“陶公祠”。
沧海桑田,陶公祠经历了三次重建,现迁至城南小丘牛头山边。卵石古道,白墙黛瓦。周边松竹掩映,菊花簇簇,清幽安静。古祠萧瑟,祠门嵌有“陶公祠”石额。院内植五柳、苍松、翠竹、侧柏。两侧厢房为陈列室,有陶渊明诗文若干。正厅“松鹤犹存”匾额高悬。一尊高丈余汉白玉陶公塑像,安坐正中,长衫,手执书卷,神态安详,凝视园中五柳及众菊,透出一股“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气和豪气。1989年,东流陶公祠被列为省级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在我国文学史上,陶诗代表了人的觉醒。人不光要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非常重要。当我们再次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名句的时候,便可感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历代文人墨客仰慕陶公激流勇退的高风亮节,前来凭吊赋诗,名篇佳句汗牛充栋。大批文人皆因陶公之缘在池州留有诗迹。至此,我们恍然大悟:没有陶公在东流南山坡的归隐,也就没有古代池州诗文化的兴盛!难怪于谦有诗赞曰:
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黄花本是无情物,
也共先生晚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