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杜龙菲
乡村公路蜿蜒延伸,村道巷道干净整洁,中草药田地绿意盎然……金秋时节,走进青阳县杨田镇五梅村,整个村庄焕发勃勃生机,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呈现在眼前。
“砰!”“砰!”还没走进五梅村,就听见一声声礼炮声。来到村口,沿着曲折的村道前行,只见庄严的革命烈士墓静静地矗立在村头,水池清澈见底,四周绿植郁郁葱葱。远远传来一阵阵儿童的欢声笑语,在五梅岭儿童团露营基地,许多家长和孩子驾驶着“坦克”“装甲车”,在一片草地上尽情驰骋。
“村口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五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思达介绍,五梅村是青阳县四个革命老区之一,境内留存着中共盘台秘密交通站旧址、革命烈士巴景启墓等红色资源。但过去受人口少、用水困难等因素制约,五梅村群众的居住环境、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差,产业发展也很困难。
为了改变落后面貌,近年来,五梅村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优势,逐步建成了红色广场、国防教育基地、“五梅第一哨”及游客接待中心。通过将盘台秘密交通站旧址、革命烈士墓等红色资源有效串联,该村成功打造了一个集红色教育与研学于一体的综合基地,探索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为给来村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五梅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截至目前,该村清理了3处污水塘、栽种2000多株花草,基本完成厕所改造任务,杜绝了私搭乱建现象,实现生活垃圾定点投放、统一处理,村庄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盘活红色资源的同时,五梅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九华黄精为主的中药材产业。走在五梅村的田间地头,可以看到一排排整齐的中药材田地,黄精、芍药等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在为药材除草、施肥,一片繁忙景象。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荒地。
“以前村里没有产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土地荒废了很多。”村民程富贵回忆道。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村民都有顾虑,担心种了卖不出去。我就一家一家地做思想工作,承诺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保障,大家逐渐开始愿意尝试。”种植大户程银贵说。2014年,土生土长的五梅村人程银贵返乡创业,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带头发展中药材产业。如今,程银贵流转了200亩土地专门种植黄精,同时聘用村里的脱贫户等群体到自己的白马山庄务工,每年提供用工岗位30多个,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中草药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每年带动52户村民户均增收6000元。
“以前家里主要靠种点粮食维持生活,收入很低。现在我在程银贵的药材基地打工,一年能挣3万多元,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村民江伯成笑着说。
目前,五梅村正在筹备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规划建设中药材科普园和文化展示馆,进一步完善全村中药材产业链。
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流出,留冲组村民汪春梅熟练地清洗着蔬菜,准备做午饭,“以前这些水龙头和水池都是没有的。”
五梅村位于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山,四周群山环绕,因其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导致地表水下渗快、不易聚集,村庄长期面临用水难题。每到干旱时节,水源紧张成为村民生活中的一大困扰,也严重制约村庄发展。
“没装自来水前,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和其他村民就要拿着水桶,步行几里路去挑水。”莲花组组长汪四清告诉记者,有时候排队的人太多,等半天才能挑到一担水,特别辛苦。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难题,2022年,村里新建了安全饮水工程,维修了5处安全饮水池。如今,家家户户都安装了自来水管道,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随时可用。为加强水资源长效管理,村里成立专门的管护队伍,负责日常维护和巡查,确保供水系统正常运行。汪四清就是这支管护队伍的一员,他每天都要巡视村里的水池和管道,确保没有漏水和损坏。从以前的挑水人变成护水人,汪四清笑着告诉记者:“现在再也不用担心缺水了。每天都能用上干净的自来水,洗菜做饭、洗衣洗澡都方便多了。”
近年来,五梅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先后完成了安全饮水工程、修建1180米排洪沟、新建卫生室、建设党群服务中心等12项重点民生工程,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条件,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的五梅村,不仅环境优美,产业发展也蒸蒸日上,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接下来,我们拟建五梅农文旅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面积1500亩,分为七个功能分区,主要建设以九华黄精为主导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及九华黄精种苗基地、研发及深加工绿色工厂,加大‘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综合开发力度,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汪思达表示,五梅村将继续秉承“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理念,致力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做优做强绿色产业,努力实现强村富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