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23日
“双盲”评标新模式 阳光交易再升级
□ 记者 陈淑芬
项目评标评审像开“盲盒”,在正式进行评标评审前,项目业主不知道抽到的是何地何位评标专家,交易中心和评审专家也不知道具体评的是什么项目,这是什么操作?
今年8月起,我市就创新推广了这样一种评标评审模式——“双盲”远程异地评标评审,旨在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阳光透明、充分开放、廉洁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大市场。
“核对投标情况无误,现对本次投标文件进行解密……解密完成,开标结束。”10月17日上午,在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开标一室,一个关于城镇规划的“双盲”项目刚结束开标,招标人、监管机构、交易管理中心、代理机构相对而坐,现场秩序井然。
“‘双盲’模式下,我们依托省远程异地评标调度系统随机‘盲抽’专家,抽取时专家的姓名、电话等信息始终都是隐藏状态,由系统自动通知专家参加评标,数据的保密性程度进一步提高,招标人和投标人无法知道专家的联系方式,可有效防止投标人以利益输送的方式围猎拉拢评标专家。”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交易部部长郑会林介绍道,为开展好远程异地+工位制分散评标,我市投入近200万元完成了评标工位和隔夜评标评审休息室改造,建成25个高标准双盲远程异地评标工位和15间独立隔夜评标评审休息室,并推动评标工位资源在全省范围内共享应用,为“双盲”远程异地评标提供了硬件条件。
赶到现场、刷脸核验身份、上交手机、刷身份证进入……当天,评标专家周红按照通知前来评标。为保障评标评审活动规范有序,进入“双盲”智能评标工位前,她需要在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见证陪同下,经过多项程序方能开始独立评标作业。
跟随周红的脚步,记者走进评标室看到,每间独立评标工位内都配有电脑、耳机和与评标区服务台联系的一键应急按钮,墙上则装有摄像头,可记录下专家的全程操作。“这个小小的独立工位,可以让我不受外界任何因素的干扰,静下心来公平公正地完成评标工作。”周红说。
独立空间可以实现专家之间的物理隔离,专家整个评标过程都在监控下进行,评标评审的活动轨迹全部实现线上留痕、方便追溯。以一个项目有5位专家为例,主场可能就只有1位专家,剩余4位专家随机分散在其他不同地市的副场,彼此之间物理隔离,达到同标不同室,同室不同标的效果,实现了随机“盲抽”专家、专家“盲评”项目,“盲抽”专家和异地分散评审全过程音视频记录,全程留痕。郑会林介绍,传统评标模式下,专家之间不经意地一句寒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可能影响一个项目招投标的结果,“双盲”模式从物理上有效阻断评审专家间的“悄悄话”,杜绝了“人情分”“关系分”,进一步促进评标评审公平公正。
“评标评审环节是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的关键环节,也是监管的重点对象。现在‘双盲’远程异地给我们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突破和便利,不仅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监管中快速判断专家水平,避免出现‘专家不专’,在处理投诉异议时,针对专家评标倒查起来也会更加全面高效。”市发展改革委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科科长严硕认为,这种阳光透明的评标评审新模式,为后续的监管和审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人为不干预,评审更公正。据统计,8月以来,全市已开展53个“双盲”远程异地评标评审项目,“双盲”主场项目交易总额达2.1亿元,“双盲”项目中未发生一起因评标评审导致的异议、投诉。
“盲抽”“盲评”让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更加风清气正,市场主体的满意度也得到显著提升。“对我们招标人来说,我们提倡使用这样的评标评审模式,它让所有投标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一切都用实力说话’,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同时让我们更加放心。”招标人代表洪亚楷对新模式的推行赞不绝口。
“我们将继续优化评标系统,完善软硬件设施,加强全过程服务保障,不断拓展‘双盲’远程异地评标覆盖面,实现‘双盲’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推动我市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副主任杨金锋表示。
项目评标评审像开“盲盒”,在正式进行评标评审前,项目业主不知道抽到的是何地何位评标专家,交易中心和评审专家也不知道具体评的是什么项目,这是什么操作?
今年8月起,我市就创新推广了这样一种评标评审模式——“双盲”远程异地评标评审,旨在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阳光透明、充分开放、廉洁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大市场。
“核对投标情况无误,现对本次投标文件进行解密……解密完成,开标结束。”10月17日上午,在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开标一室,一个关于城镇规划的“双盲”项目刚结束开标,招标人、监管机构、交易管理中心、代理机构相对而坐,现场秩序井然。
“‘双盲’模式下,我们依托省远程异地评标调度系统随机‘盲抽’专家,抽取时专家的姓名、电话等信息始终都是隐藏状态,由系统自动通知专家参加评标,数据的保密性程度进一步提高,招标人和投标人无法知道专家的联系方式,可有效防止投标人以利益输送的方式围猎拉拢评标专家。”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交易部部长郑会林介绍道,为开展好远程异地+工位制分散评标,我市投入近200万元完成了评标工位和隔夜评标评审休息室改造,建成25个高标准双盲远程异地评标工位和15间独立隔夜评标评审休息室,并推动评标工位资源在全省范围内共享应用,为“双盲”远程异地评标提供了硬件条件。
赶到现场、刷脸核验身份、上交手机、刷身份证进入……当天,评标专家周红按照通知前来评标。为保障评标评审活动规范有序,进入“双盲”智能评标工位前,她需要在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见证陪同下,经过多项程序方能开始独立评标作业。
跟随周红的脚步,记者走进评标室看到,每间独立评标工位内都配有电脑、耳机和与评标区服务台联系的一键应急按钮,墙上则装有摄像头,可记录下专家的全程操作。“这个小小的独立工位,可以让我不受外界任何因素的干扰,静下心来公平公正地完成评标工作。”周红说。
独立空间可以实现专家之间的物理隔离,专家整个评标过程都在监控下进行,评标评审的活动轨迹全部实现线上留痕、方便追溯。以一个项目有5位专家为例,主场可能就只有1位专家,剩余4位专家随机分散在其他不同地市的副场,彼此之间物理隔离,达到同标不同室,同室不同标的效果,实现了随机“盲抽”专家、专家“盲评”项目,“盲抽”专家和异地分散评审全过程音视频记录,全程留痕。郑会林介绍,传统评标模式下,专家之间不经意地一句寒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可能影响一个项目招投标的结果,“双盲”模式从物理上有效阻断评审专家间的“悄悄话”,杜绝了“人情分”“关系分”,进一步促进评标评审公平公正。
“评标评审环节是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的关键环节,也是监管的重点对象。现在‘双盲’远程异地给我们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突破和便利,不仅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监管中快速判断专家水平,避免出现‘专家不专’,在处理投诉异议时,针对专家评标倒查起来也会更加全面高效。”市发展改革委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科科长严硕认为,这种阳光透明的评标评审新模式,为后续的监管和审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人为不干预,评审更公正。据统计,8月以来,全市已开展53个“双盲”远程异地评标评审项目,“双盲”主场项目交易总额达2.1亿元,“双盲”项目中未发生一起因评标评审导致的异议、投诉。
“盲抽”“盲评”让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更加风清气正,市场主体的满意度也得到显著提升。“对我们招标人来说,我们提倡使用这样的评标评审模式,它让所有投标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一切都用实力说话’,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同时让我们更加放心。”招标人代表洪亚楷对新模式的推行赞不绝口。
“我们将继续优化评标系统,完善软硬件设施,加强全过程服务保障,不断拓展‘双盲’远程异地评标覆盖面,实现‘双盲’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推动我市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副主任杨金锋表示。